资讯详情页
王德新:诘问的深度 | 阅读《史记》 中华书局1912 2019-06-17 15:48:53 作者:王德新

第四届伯鸿书香奖之阅读奖:《史记》阅读主题征文大赛自2019年4月启动以来,我们已经收到了众多投稿。今天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来自青岛的王德新先生撰写的《诘问的深度》一文,一本《史记》从16岁读到55岁,背景不断变化,他的意识也“攀援到了哲学的门口”。

《史记》对我的影响极大。我后来从事写作并取得一点成绩,完全拜太史令司马公所赐。透过《史记》的文字,我看到的是司马公端坐文案、神鬼难犯的身影,听到的是一声声穿透历史的诘问。司马公的诘问没有一句不痛不痒,每一句都深入骨髓,不回避不遮掩。从《史记》的诘问里,我读到的并非王侯之尊贵,而是大大小小的孱弱和不堪一击,司马公的每篇文章中,似乎都有历史骨缝里反射出的巨大刹车声。

司马公行文没有多余的赘肉和平淡的虚笔,即便一个简单的谥号也都货真价实,渗着诘问的血丝。比如“懿”字。这个本义“美好”的字眼,在《史记》中实在不是一个好谥。齐懿公雇用仇家“断足子”和“夺妻者”,结果被弑车中弃尸竹林。卫懿公,喜鹤,淫乐奢侈。后来,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却反叛。大臣言曰:“君好鹤,鹤可令击翟。”翟于是遂入,杀懿公。

读《史记》,我深深感到,与今人相比,古人有着更强的野性,其意识的四至远超当今,其性格的弹性和幅度,令今人自叹不如。藏在《史记》里的点点细节,确凿无疑地说明了这一点——古人的脾气大得很,一碗汤,没喝顺心,也一定闹出大动静,让你领教天大的意外。

有一次意外发生在宋国。某年春,楚国命郑国讨伐宋国。宋国指派华元为将,转眼间,郑国打败了宋国,还俘虏囚禁了华元。结果如此之快,怎么回事呢?原来,华元率军将战,为鼓舞士气,搞了个战前飨军,杀了几只肥羊,煮了几大锅鲜美的羊汤犒赏将士。也许是忙中出错,华元将军竟没有给为他驾车的“司机”分一碗。不想这惹恼了一个人。接着两军交战,华元将军的“司机”直接把车开进了郑军的大营,华元将军还没闹清咋回事就稀里糊涂当了俘虏。


还有一次意外出在郑国。灵公元年春,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鼋。子公朝见灵公,子公的食指莫名其妙地颤动,按照以往的经验,“他日指动,必食异物。”见了灵公,正巧香味扑鼻的鼋羹端了上来,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故,子公具告灵公。灵公莫名其妙地生了气,偏偏就不给子公鼋羹,而别人都有份。子公也发了怒,偏把手伸进锅里,“染其指,尝之而出”。从此竟结怨。夏,子公弑杀灵公。

小处不可随便,此言不虚。本是一件针尖大的事情,可关键时候就发挥起特别的作用。心灵是灵敏的,它细如发丝,一丝风、一缕光,都能引起惊人的震颤,而一旦爆发,滚雪球一般,力量凝聚,能震撼整个世界。这是司马公的笔法。《史记》里还有一个例子,恰能说明这一点。这个例子也是因为一碗汤,是马肉汤。

这事发生在秦国。某年九月壬戌,秦缪公与晋惠公战于韩地。秦缪公与麾下驰追晋惠公,结果孤军深入,反被晋军所围。晋军击伤了秦缪公,眼看要生擒俘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岐下三百人驰攻晋军,晋军解围,秦缪公脱险,反而生擒晋惠公,战场瞬间翻转,出现戏剧场面。原来,秦缪公曾丢失良马,而被岐下的三百多位乡民宰杀喝了马肉汤,随后官吏捉住了这些人,打算一一治罪。出人意料的是,得知此事的秦穆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还说:“我听说食善马肉不饮酒,会伤人。”最后非但没治罪,还赐了美酒。这一次,喝马肉汤的三百多人闻秦击晋,皆追随而来,见到秦缪公遇险窘迫,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惠公以归,意外逮了条“大鱼”。

《史记》的含量甚丰。而这个含量可以破解为几个部分,如哲学含量、知识含量、趣味含量等。历史上向来充满难啃的骨头,譬如是非问题、善恶问题、成败问题等等。这些骨头,司马公敢啃、爱啃、善啃。比如汉高祖一些摆不上台面的缺德事,甚至有丧天良的恶心事也照啃不误。高祖与项王的比较当是“骨头”之一,司马公对此进行了多侧面对比,而最终的结论竟颠覆正统。遵守儒道的项王败了,而拿儒冠当溺器的高祖赢了。诚如陈平所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借用陈平之言,司马公对吊诡的历史痛痛快快吊打了一番。从中,读者也不难琢磨出高祖与项王的本质区别:项王不做“不愿做的事”,而高祖能做“不愿做的事”。

在《史记》里,陈平是个偏才、怪才、奇才。司马迁笔下的陈平毛病很多,诸如好逸恶劳、盗嫂受金、反覆不定、吃软饭,污点几乎达到罄竹难书的程度。陈平发迹前的唯一亮点是,里社为宰,“分肉食甚均”。然而,陈平“六出奇计”,辅佐汉高祖成就帝业,坐稳江山。


陈平像

陈平的毛病,周勃、灌婴难以忍受,曾找刘邦打小报告。二人总的意思是,陈平虽然长得白白胖胖,人模人样,但其实很差劲,“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并罗列事实作为依据。对此,刘邦顿生狐疑,于是责问陈平的举荐人魏无知。魏无知的回答别具一格,魏无知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而不是陈平的“德”。一句话就撇清了责任,刘邦也无言以对。而陈平干脆破罐破摔,把毛病统统算作个性,承认自己坏透了,后来还“日饮醇酒,戏妇女”,故意自污。孰料,这恰恰踏准了刘邦的哲学节拍,刘邦还就喜欢割裂人品与才干。在刘邦哲学的置换下,无德之人就等于有才。于是,陈平在哲学上征服了刘邦,贴上了“缺德不缺才”的辉煌标签。

相较而言,韩信之才是阳才,横扫千军万马没商量,而陈平之才属阴才,背后下刀子的那种。这两种才,刘邦都需要。

陈平的阴才具有一个很大特点——弹性。陈平做人做事评价人物都离不开弹性。汉家功臣善始善终者鲜,陈平是寥寥几个之一,靠的正是弹性。陈平经历吕氏当政与吕氏垮台两次重大转折,却成为对垒阵营的不倒翁,这实属罕见。当初刘邦怀疑樊哙不轨,命陈平前去“即斩哙头”,而陈平多了个心眼,因为樊哙和刘邦是连襟,于是陈平对樊哙“囚而致上,上自诛之”。结果,刘邦提前病死,吕后大权在握。于是,这就留足了回旋的余地,再加上一通表演,“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结果哭得吕后动了心,并将其当成了心腹。后来右丞相王陵反对立吕氏王,而陈平却同意。再后来,陈平联手周勃等人推翻了吕氏,迎立汉文帝。

陈平认为,楚霸王项羽弹性较差。而刘邦弹性较大,舍得大块封赏,为取先予,然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一个个收拾掉。项羽追求的是静态平衡,刘邦追求的是动态平衡。

损,黑,毒,甚至违背人性的事,陈平做过不少。这一点,陈平自己很清楚。汉高祖平城被围,“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退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陈平送了貂裘一类的礼物给阏氏,试想这大概不会这么体面,否则何须保密以致“世莫得闻”,不排除是人人不齿的“下三滥”手段,实在难以出口。“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这是《史记》中又一处“世莫能闻”。其实,这六出奇计,虽然严格保密烂在了肚子里,但蛛丝马迹一鳞半爪,还是在《史记》里有所浮现的。

陈平后来也总结了自己,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平的自责最终兑现,后代果真就不行了,“其孙坐略人妻,弃市,国除。”

“我多阴谋”,到底阴到了何种程度呢?以致无法记载、不可告人。有一件记载或许能够佐证阴谋的烈度。这个记载出现于陈余要挟刘邦杀张耳的故事里。

陈余与张耳,二人本是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却在战斗中出现了猜忌,后来因为封赏、站队等因素,终成不共戴天的仇敌。

“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余曰:‘汉杀张耳乃从。’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余。陈余乃遣兵助汉。汉之败于彭城西,陈余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

怎么样?杀了一个长相像张耳的无辜之人!算不算丧天良?配不配遭天谴?记载中虽未明确谁出的损招,却也可以相信,这种事,刘邦和陈平都能做得来。这件事不知是怎么不小心流露出来的,想必那些“世莫得闻”的秘计当甚之又甚,一定不是人干的事,大抵是没有底线的禽兽行为。

《史记》我从十六岁读到了五十五岁,隔几年就重读一遍。然而,《史记》中精彩细节我却不太在意了,注意力已经不知不觉转移,从细节、人物、故事里钻出来,然后投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由自主地沉湎于一些论题不能自拔——

政治为什么总与历史分庭抗礼?

大民族为什么涣散,小民族为什么极端?

独夫之志,为何要涂炭生灵来实现?蚁王与工蚁,是一种悲惨还是一种天然,也适于人类吗?人类的进化标准为什么要向蝼蚁看齐?

原来,我的意识已经穿过具体的史学,向上,向上,再向上,攀援到了哲学的门口。历史是药铺,政治是郎中。药铺的药很多很杂,没有哪个郎中一次都能全用上。现在,我既为历史的药铺鸣不平,也谅解了政治郎中的单薄、直接和无奈。

阅读,说到底是背景的阅读,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阅读。十六岁,我阅读的背景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深黑的,特别醒目。而如今,我头发斑白,满面沧桑,半截老翁矣,阅读的背景早已是大片的哲学,书上的黑字也就淹没在茫然而玄妙的诘问里了。是的,人类、思辨、信仰、人性,无论哪一个,似乎都比细节有分量。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函套精装 收藏版全十册)

[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赵生群 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9787101095012

590.00元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十册)

[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赵生群 主持修订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03144

380.00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

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

2013年10月,《史记》(修订精装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热烈关注,掀起新的一轮“《史记》热”。

2014年8月,在吸纳读者意见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推出《史记》(修订平装本),以飨读者。


第四届伯鸿书香奖·阅读奖征文公告

请您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人生经历,谈谈《史记》对自己的深刻影响,阐释从《史记》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或思想启迪。


· 征文要求:

1. 参评征文文体不限,要求内容健康,文字流畅,且为作者本人原创、从未发表。

2. 严禁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一旦发现即予以取消参评资格。

3. 每篇征文正文部分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含标点)。


· 投稿起止时间:

2019年4月20日—2019年12月31日。


· 投稿方式:

1.电邮:投稿电子邮箱为bohongaward@163.com。请将邮件主题标为“伯鸿书香阅读奖”,邮件内容为:史记+姓名+详细通讯地址+手机号,征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2.邮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204,伯鸿书香奖办公室,邮编:100073。电话:010-63405727,010-63267417。


· 奖励标准:

获奖征文作者每名奖励2000元,共30名。


· 注意事项:

凡参加活动征文均请在文末署上作者本人姓名和详细联系方式,文稿一律不退稿。在主办方、协办方各类平台刊出的优秀作品,是否最终能够获奖,由第四届伯鸿书香奖评委会最终评定。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