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胡宝国:党锢之祸与汝颍名士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新书预售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1-17 10:30:57 作者:胡宝国
党锢之祸前夕,汝颍名士显得颇为自信。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德行》)范滂任清诏使,“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汉书》卷六七《范滂传》)。他们莫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陈蕃为乐安太守,拒绝外戚梁冀请托,笞杀其使者。司隶校尉李膺诛杀宦官张让弟张朔,致使宦官休沐日不敢出宫省。杜密任北海相,宦官子弟为令长而有奸恶者,均遭严惩。范滂到冀州,当地官吏自知有罪者,莫不望风而去。其他如蔡衍、陈翔、荀昱、荀昙等汝颍名士,也均以打击宦官而著称于世。

李膺、范滂像

汝颍名士视恶势力为仇雠,由此在士林中赢得极高的声誉,但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党锢之祸中必定受害最深。延熹九年(166),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受牵连者达二百馀人。李膺、杜密、范滂等相继入狱。不久,由于窦武等人的努力,他们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建宁元年(168),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斗争进入更残酷的阶段,陈蕃谋诛宦官未遂,反为宦官所杀。李膺、杜密、范滂、荀昱均遭杀戮,荀昙、荀爽、贾彪、钟迪、钟敷、陈纪等人被禁锢终身。一时间,汝颍名士人物凋零。

经过这次打击,幸存下来的汝颍名士变得谨慎起来。《三国志》卷一〇《魏书·荀彧传》注引《典略》:“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裴松之不同意“慕势”的说法,反驳说:“《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他认为荀绲此举,“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范晔也不同意“慕势”说。《后汉书》卷七〇《荀彧传》称:“绲畏惮宦官,乃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慕势”与“畏惮”确有主动、被动之别,但不论怎样解释,荀绲与宦官联姻的政治意图都是无法否认的。《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党锢之祸以后,袁绍“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袁绍的活动引起宦官警觉,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袁绍叔父袁隗闻此而怒斥袁绍:“汝且破我家!”

荀绲因畏惮宦官而为子娶唐衡女;袁隗唯恐袁绍得罪宦官而破袁氏门户。这两件事反映汝颍名士迫于形势,不得不暂时向宦官低头,以图保身。

荀绲与袁隗还不是最早转变态度的,早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后,荀爽就已认清了形势,他在给李膺的信中说:“方今天地闭气,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荀爽知时局不可救,故劝李膺“与时抑扬”,保全自身。陈寔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陈寔吊丧与以后荀绲联姻宦官,虽手段不同,但政治目的都是为了向宦官求得妥协,以躲过政治风浪的袭击。陈寔此举收到了实效,“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

石夫 绘

荀爽、陈寔较早认识到了形势的险恶。当时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多。相反,大多数士人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又掀起了反对宦官的新浪潮。他们“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称号”,即“三君”“八顾”之类的名号。这表明士人群体受挫尚不深,只是当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士人付出了沉重代价后,政治策略才有了改变。从此,抗议浪潮销声匿迹,袁绍与“奔走之友”的活动转入地下。

士人群体政治策略的转变至关重要。对汝颍名士来说,如果没有李膺、陈蕃之辈向腐朽政治激烈抗争,汝颍名士就不成其为汝颍名士;同样,如果没有荀爽、陈寔、袁隗向宦官妥协、退让,汝颍名士也很难保存下来,并在以后的历史中发挥作用。

*本文选自《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20年1月出版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胡宝国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142402
66.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作者简介

胡宝国,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院历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主要代表作有《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目 录

自序
 

《史记》、《汉书》籍贯书法与区域观念变动

两汉家学的变化

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对复客制与世袭领兵制的再探讨

魏西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东晋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杂考

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

晚渡北人与东晋中期的历史变化

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

从会稽到建康——江左士人与皇权

从南京出土的东晋南朝墓志推论侨旧之别

东晋南朝的书籍整理与学术总结

“西人”与“东人”——读南朝史札记

习凿齿与襄阳

释“少孤贫”

读三种《观世音应验记》

南朝学风与社会

 

读《东晋门阀政治》

在题无剩义处追索

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

周一良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研究

通者的气象

读《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村民的历史

怀念周一良师

以学术研究为宗教

父亲的书

学人自述

购书链接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中华书局京东官方旗舰店预售页面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