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儿时的放学回家路 北京青年报 2020-01-15 15:31:18 作者:


书名:《二条十年(1955-1964)》 作者:赵珩 出品:中华书局2019年8月


1956年春与祖母、母亲在中山公园

    清末民初时,在隆福寺街上有二十几家书店,但到了50年代末,陆陆续续都公私合营并入了中国书店,只剩下了一家,叫“修绠堂”,我估计也是公私合营后保留了原有的招牌,大概已由中国书店代为经管。

    修绠堂在隆福寺街的东口路南,店门口有着五六阶的高台阶,店内约有六七十平米大小,书卷气甚浓。修绠堂内专营的都是传统的线装书,四壁书架上满是摞起来的函套书籍,按照中国传统的古籍分类法,以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

    我对修绠堂的印象很深,因为父亲曾带我去过多次。我那时很好奇,不懂什么叫经史子集。不过,虽然看不懂这些书,却喜欢店里的气氛,总爱去店内转转,看看什么书属于经部,什么书属于史部或是子部,日子一长,竟也能知晓各种古籍与四大部的归属分类。

    五六十年代的线装书店很少有人光顾,店里十分冷清,一到了下午,两三个店员要么闲得犯困,要么用鸡毛掸子掸着架子上的灰尘。我喜欢到那里转悠,几个中年老成的店员也都认得我,有什么不懂的总会问问他们,他们也一点不烦,耐心地给我讲。我的许多目录学的基础知识便与修绠堂有着关系。

    隆福寺街上有两家非常有名的小饭馆。其中一家叫“白魁”,是老北京比较有名的清真馆子之一,烧羊肉堪称京城一绝,与老北京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的烤羊肉、月盛斋的酱羊肉,并称老北京羊肉四大家。

    而在“白魁”老字号的东侧不远,蟾宫电影院的对面,还有一家小馆子叫“灶温”。此店不大,严格说只能算是个小饭铺,但在老北京颇有名气。“灶温”的含义是灶不熄火,也不打烊,随来随吃,灶总是温着的。据传民国初期开始征收营业税,查到“灶温”这儿,才发现这店从明崇祯年间就在此了。若这事是真的,那它算是北京城里历史极悠久的“老字号”了。

    “灶温”只卖面条和烙饼之类,最有名的是“小碗干炸”,即一小碗手擀的白皮面,配一份干炸的肉丁酱,酱上面汪着一层油。盛酱的碗很小,但足够食客拌就那一碗白皮面了。“灶温”里也卖各种家常烙饼,他家烙的“一窝丝”尤其出名。“灶温”的“一窝丝”是将面条抻得很细,能赶上如今机制的龙须面那般,再烙成饼状,上手一抖落,便成了一窝丝,入口酥脆,香极了。

    “灶温”的抻面也很出名,旧时的食客常常在“灶温”借个小碗,到隔壁的“白魁”切上一份烧羊肉,浇上烧羊肉汤,再回到“灶温”叫上一份儿“一窝丝”,或是一碗“小碗干炸”,便是绝美的一顿饭食。“白魁”的食品可以拿到“灶温”吃,但是“灶温”的食品是绝对不能拿到“白魁”去吃的,因为“白魁”是教门清真。“灶温”后来也渐渐开始做几个简单的小菜,例如熘肉片、摊黄菜(就是炒鸡蛋,过去老北京不兴说炒鸡蛋,只称“摊黄菜”)等,但是主营一直是面食。

    隆福寺街上经常有挑担子往来的各种小贩,或是各类手艺人,如捏面人的、吹糖人的、锔锅锔碗的、打掌钉鞋的等等。还不时会有耍耗子的,即一只只训练过的小耗子在笼内出出入入,按照主人的指令,叼着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小道具,或是在准备好的小软梯上上下爬着,很是听话。到了冬天,卖糖葫芦的、卖瓜子的、卖烤白薯的、卖糖炒栗子的都会聚集在几家电影院的门前兜揽生意。至于今天人们常常提起的“丰年灌肠店”,开张其实很晚了,大约是在60年代的中期,位置即在原来修绠堂的旁边。

    隆福寺把口有一家黄颜色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德一茶庄”,在北京算不得了不起的大茶庄。就算在东四地区,最有名的茶庄也要数“汪元昌茶庄”,但是它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就歇业了。因此后来但凡是住在东四附近的人,大多去德一茶庄买茶叶。德一的楼上是库房和包装茶叶的地方。不久前,一位懂茶道的年轻朋友拿来一只装茶叶的旧铁桶,说是德一字号,虽然很旧了,但是上面还有德一的地址电话,真是很难得了。德一的店堂只在楼下,店门是斜开的,面对着东南,十分特殊。什么时候看到德一了,隆福寺东街也就算是走到头了。

    有时放学回家,我也会顺便到二条胡同对过的“曹记书局”去盘桓一阵。它就在东四北大街的西侧,是一家私营的小书店,我一直记得。我对这个小书店的感情很深,是儿时记忆中有数的几处难以忘怀的地方。这家“曹记书局”的店主是父女两个,山西人,讲一口浓重的山西话。父亲是个秃顶矮墩墩的胖老头,女儿是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女青年,大长脸上还有几粒麻子。父女俩永远都在店中打理生意。店里也卖各类新书,但主要经营小人书,既可以出售,也可以当下坐着租着看,看一本只要一分钱。租回家看也行,但是要收押金,而且是二分钱看一本。书店里有好几条大长凳——其实就是两头垫着砖块儿,中间架着一条木制的大横板,能坐十几二十个孩子。墙上贴着小人书的封面,孩子们可以根据封面选择要租的小人书。

    在店里租小人书看,其实很划算。毕竟三五毛钱的押金,看十本不过才两毛钱。如果自己买,对于当时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于是常有孩子们结伴,一块儿去店里看书,每人花上一分钱租一本,看完后,再偷摸着互相交换着看,因为店里规定,租看过程中是禁止交换的。但实际上父女俩无暇顾及,因此也就屡禁不止,这条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我那时家境尚好,家人总会给我在店里买些书,而不让我坐在那里租书看,理由是空气不好,大家传来传去地看也不卫生。但是我仍然觉得和其他孩子一起坐在那里看更有味道。那些连环画都画得很好,其中有外国的童话故事书,也有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如《东郭先生》、《孔融让梨》以及《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开本大都是些小长方本,也有一些方形本的,多是彩色印刷。像刘旦宅的《武松打虎》、王叔晖的《西厢记》,应该说都是当时连环画的精品。

    直到现在我还收藏着一套一版一印的《红楼梦》小人书,十八本一套。只是经历岁月,如今这套《红楼梦》连环画的品相已不太好了。后来我也学着“曹记书局”的办法,给这套小人书的封面加上了一层牛皮纸的书皮。而我原来那套一版一印的全套六十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早已不存了。这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虽有六十本之多,却不是一次发行的,第一本出版的是其中的《小霸王孙策》,后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才买齐全套的。

    我儿时的这段放学回家路,其实最多也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因为在隆福寺这块热闹地方的盘桓,最终到家常常需要一个多钟头,这样的日子大约从二年级一直延续到我小学五六年级。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的研究,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二条十年(1955—1964)》是赵珩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