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生动写照——从《复兴文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时事报告 2024-05-15 16:22:03 作者: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作为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编纂工作2019年1月全面启动,2022年9月第一至第三编正式出版,第四、第五编正在紧张编撰中,也即将出版。《复兴文库》是一套多达数百册、辑录文献数万篇、总计上亿字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全景式记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挠的历史足迹,集中展现了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复兴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在为《复兴文库》撰写的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中指出:“编纂《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这部典籍的出版,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年8月16日,2023上海书展开幕,本届书展设置的“复兴文库”主题书籍展示区,吸引读者驻足   中新社发 王冈/摄

一、《复兴文库》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复兴文库》将18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按五大时段分设五编。

第一编集中选编1840—1921年,体现民族觉醒意识、探索救亡之道、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文献,系统反映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各方面人士,在内外矛盾不断加深,社会危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所作的有益思考、探索和多方面努力,重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本编按照开眼看世界、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诉求、改良派的变革主张、民主革命派的追求等不同专题,将有关文献分编为7卷,共38册。打开各卷,我们能够读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官场和知识阶层中的有识之士,呼吁变革旧制、兴利除弊,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各种历史文献,包括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林则徐的《禁烟章程》、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我们能够读到体现晚清农民阶级理想和追求的代表性文献——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我们能够读到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民主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宋教仁等人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孙中山的《兴中会章程》《建国方略》等等。这些文献生动呈现了维新派、革命派或主张维新变法,或力倡民主革命,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宝贵探索和不懈斗争。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立下大功;民国肇建前后民主革命派为创建民主共和制度、实施国家治理并推动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社会革新,也有很多值得重视的重要建树。本编第五卷所收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内容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个部分,其中的《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设想,书中提出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构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 ;开凿水道,整修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还首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十分可贵。孙中山在《民权初步》的序言中曾畅想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以我四万万众优秀文明之民族,而握有世界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若一心一德以图富强,吾决十年之后必能驾欧美而上之。”

本编对晚清统治集团出于自救目的,举办洋务新政、“仿行宪政”的有关内容,也给予必要关注,专设一卷(第三卷《晚清统治集团的自救》),收录相关文献。尽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成效也十分有限,但仍可视为晚清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局部的或有限的变革,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文献,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有助于我们真实体会民族复兴历程的曲折和复杂。

值得提到的还有,本编特别编选了《中华民族的认同》专卷(即第六卷),颇具新意。晚清以降,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逐渐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变,形成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认同。本卷两册对晚清民国时期的民族认同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收录反映清末民初各政治派别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满汉民族关系、民族共同体构建的144篇相关文献,为研究“中华民族”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为深化近代中国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对拓展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也有积极意义。

第七卷对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相关文献的辑录也相当全面、系统,内容相当丰富。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并亲撰发刊词《敬告青年》,产生巨大社会影响。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在内的外来各种思潮纷纷传入中国,追寻“主义”成为时代新风气。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东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探寻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新潮流。本卷共7册,收录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近560篇文献。其中,李大钊从1918年7月起先后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第二编集中选编1921—1949年,记述中国共产党携手各阶层各党派进步力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懈奋斗的重要文献,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中共早期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进与全民族抗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等14个不同专题,分编为14卷,共65册。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第二编各卷的编纂工作,首先着眼于中国共产党方面有关文献的全面收录。从五四前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八七会议记录》《古田会议决议》《中央巡视条例》,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国的《八一宣言》,到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等,重要文献应收尽收。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文献之外,其他各方,包括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方面,一些具有正面意义和积极作用的历史文献,也作了必要收录。《复兴文库》总主编金冲及先生多次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推进的,在《复兴文库》收录、编选的历史文献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文件、中国共产党人的文稿占主要地位是很自然的。同时,民族复兴是亿万中国人共同奋斗的事业,因此选编《复兴文库》也应该十分重视选入各民主党派、各族人民、爱国民主人士、华侨华人、宗教界人士和国民党爱国将领等的文稿,这样才能反映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全貌。《复兴文库》的编纂工作和成书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这样一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二编第二卷收录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四卷收录了鲁迅、黄炎培、翁文浩、丁文江等文人、学者、科学家的有关作品,第五卷、第八卷收录了蒋介石、林森、孔祥熙、宋子文等有关对日抗战和涉及中国国际地位问题的多篇文稿。第七卷收录有抗战时期大后方民主宪政运动中,沈钧儒、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中间党派代表人物的相关文章。有关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和有关民主人士关于道路问题的思考与抉择,更是单设一卷(即第十卷),集中收录相关文献,其中包括各民主党派的章程及关于时局的宣言,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有关谈话、讲话、声明、函电等等。

总之,第二编对各方面文献的搜集、收录相当全面,史料相当丰富,内容相当丰满。

新中国成立前有关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文献,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确立的文献,有必要给予特别关注。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号召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由1921年一大召开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449万名党员的大党,成为领导建立新中国的坚强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注重自我建设的必然结果。本编第十二卷(全4册)集中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宣传工作等方面的文献共240篇,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纲领、章程、各种决议,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相关文章等。1931年5月颁布的《中央巡视条例》,标志着党内巡视制度正式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当时对传达落实中央指示、恢复发展地方党组织、指导解决党内纷争、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至今仍是我们党进行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

第十三卷(全6册)集中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的专题文献270多篇,包括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刘少奇的《关于讨论修改党章报告的结论》,朱德的《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问题》,张闻天的《出发归来记》,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等。翻阅这些文献可以看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 不断克服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7年夏,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39—1940年,毛泽东又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及发展的原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泽东同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 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 ,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三编集中选编1949—1978年,记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等16个不同专题,分编为16卷,共92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在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一点是首先应该看到的。本编第二卷(《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有关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稳定经济秩序、镇压反革命、完成土地改革、开展民主改革、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文献;第三卷(《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文献;第八卷(《“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有关“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建设实践的文献;第九卷(《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关第一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制定与实施情况、“三线建设”战略制定与实施情况的文献;第十卷(《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关发展教育事业、科学技术事业、文化事业的文献;第十二卷(《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文献;第十三卷(《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有关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文献;第十五卷(《从纠“左”到全面整顿》)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抵制极“左”错误,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的文献;等等,对各领域各方面成就都有全面记述和充分体现,阅读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阅读这些文献,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一个社会生产力原来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革命胜利后组织怎样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思考的重大历史课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带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第三编第四卷(全3册),集中收录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准备、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等方面的专题文献244篇,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理论以及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有关情况,提供了基本素材。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和“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阅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的历史文献,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卷所收关于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380篇文献,第六卷所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发展和实施情况的770多篇文献,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资料。

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关情况,则需重点阅读本编第七卷(《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收录的有关文献,如毛泽东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后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等。这些文献呈现的基本史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其他各卷收录领导人讲话多、报告多、党和国家文件多的情况相比较,本编第十一卷集中收录数百篇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精神,体现新的时代风尚和各领域创业典型事迹的文献,无疑别具特色。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日记》等生动感人的历史名作,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一定会被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所深深感动;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即将出版的第四、第五两编,分别集中选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文献,集中选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文献。这两编的内容,特别是第五编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对于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也更加值得期待。

2022年6月26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桥头村平楼小学和濉溪县蒙村小学少先队员,走进渠沟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学党史 迎七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少先队员们和退役军人志愿者聆听桥头村 92岁老兵朱武科讲述红色故事,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中新社发 周方玲/摄

二、从《复兴文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学习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要想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就必须学好中国历史,学好中国近代史,学好党的历史。 

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儿女探索、奋斗、牺牲、创造,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珍贵文献。这些重要文献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素材,也是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的生动教材。阅读和研究这些重要文献,定能获得无穷智慧和巨大精神力量,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编纂出版《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就是要通过对近代以来重要思想文献的选编,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安排。今年2月,中共中央又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常态化长效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复兴文库》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对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必将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复兴文库》,坚定文化自信,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更好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积累的是优秀传统,构筑的是精神家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复兴文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集中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大型历史文献集成,首次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以专题化全景式方式集中展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成果,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阅读《复兴文库》,萃取历史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阅读《复兴文库》,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修史立典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读史用典。《复兴文库》作为记录民族复兴历史的大型文献库、资料库,同时也是重要的智慧库、思想库,它所具有的教科书的功能,文化教育和资政育人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复兴文库》总主编金冲及先生认为,近代以来,中华优秀儿女在探索、奋斗中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重读前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呕心沥血留下的这些文稿时,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中更加深刻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复兴文库》所收文献对读者的精神感召力和教育引导作用,是可以想见的。

阅读《复兴文库》,学习历史,特别是学习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坚定这样的信念: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四)发挥好思想库、智慧库应有的作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飞跃,都呈现为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则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两个结合”的探索史。通过“两个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两个结合”,探索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钥。

《复兴文库》第一至三编所收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献,全面记录和呈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过程;仍在编纂中的第四、第五两编,将全面记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进程。阅读《复兴文库》,对我们更加全面系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并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有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