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古旧书寻访指南——韦力新作“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出版啦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18-11-08 15:03:53 作者:

藏书家韦力先生以爱书之心,凭一己之力,爬疏历史资料,走访古旧书店,与谈旧书店主,将其所见、所感与所思,集结成这套“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从私家古旧书店、古旧书市场与国营古旧书店三个不同角度,完整展现了当下中国古旧书业的现状。文章不仅记述了各家书店的创办始末、经营状况和库存菁华,同时还记录了来往与坚守在古旧书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彼此交游之掌故,文字风趣,图片丰富,读来既可拓宽眼界,又可作为“古旧书寻访指南”,按图索骥。

1
书坊

谁是中国的第一位旧书商,历史资料未见记载,而关于中国最早的旧书店,褚树青在《民国杭州旧书业》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书肆业,古已有之。据文献记载,汉时就已萌芽,至宋元而备盛。”

可惜这样的记载没有点出第一家旧书店的名称,然后褚树青在文中跨过宋元直接讲到了明代,举出的例子则是明末的汲古阁主人毛晋,他认为正是毛晋张贴布告征集宋版书,由此而将中国的书业作出了两分法:“高额的利润,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书贾队伍,旋即分化成两种经营方式:一为重营当代刻本者,一为专贩宋元旧椠者。后一种书贾经营即成为现代意义的古旧书业了。”

是否将中国新旧书业的分水岭定在明末,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但从明中期开始,古旧书业确实兴旺了起来,然而此行业的经营跟新书的区别较大,经营新书者无非就是低买高卖,在其他方面用不着费太多的心思,而经营古旧书业者则不同,从业者需具有丰富的目录版本学知识才能在此业中讨生活。

神州书店主人欧阳文利先生,韦力 摄

正是由于古旧书业的特殊性,产生了多位书商中的目录版本名家。北京的琉璃厂乃是中国古旧书业最著名的集散地,在民国年间,文禄堂主人王晋卿、通学斋主人孙耀卿及邃雅斋主人董会卿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因为这三位的字号中都带一个卿字,故被业界尊称为琉璃厂“三卿”。这其中的孙耀卿就是《贩书偶记》的作者孙殿起,而他所编纂的这部书直到今天都是业界研究清代出版物的必备书。

虽然古旧书业有如此的特殊性,但毕竟贩书也是一种商业经营,其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书是特殊的商品,购书之人大多是学者文人,书商赚取这些人的钱显然会令这些人不满。比如周越然在《余之购书经验》一文中称:“余之老练,余之谨慎,终不能敌书估之刁顽,终不能防书估之虚伪也。”

“书估”即是书贾,将书商称为书估究竟是褒是贬,周越然在文中解释了他的观念:

“‘书估’者,售书人也,恶名也,另有美名曰‘书友’。黄荛圃题识中两名并用,但有辨别。得意时呼以美名,爱之也;失意之时,则以恶名称之,贱之也。本篇通用‘书估’,以括全体,无尊之之意,亦无恨之之心。篇中有骗书、骗钱、打骂顾客、旧书‘典当’等等故事,想阅众皆未之前闻也。”

在一般人眼中,古旧书业乃属暴利行业,正是因为这个缘由,使得很多爱书人对书商有不满之词。但陈乃乾在《上海书林梦忆录》中则说:“或谓业旧书者以贱值收进而昂价出售,一转手间,获利十倍,远非他业所可企及;但事实则不然。”为什么给出这样的论断呢?陈乃乾在文中解释道:

“惟旧书业之进货,必从向有藏书之旧家;此种旧家,虽因中落或他故而售及藏书,而旧家之气焰依然仍在,故其态度常在可卖与不卖、似卖与非卖之间,若不运用手腕,便无成交之望;且旧家不常有,非若工厂之日夜造货也。此旧书业进货之难,不同于他业也。”

新书行业与旧书行业迥然不同,因为新书可以按市场需求来定产量,如果某书畅销则可以大印特印,但古旧书行业则不同,即使社会上对某一类书需求大增,旧书商却无法收到大量同类之书来迎合市场,这正是古旧书业的特殊性所在。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某位学者需要某一类书,只能靠书商代为搜集。虽然说这种做法会让古旧书商赚取一定的利润,但如果没有这些书商的存在,单凭学者本人,可能要花费成倍的气力都难以搜集到那么多相应的资料。从这个角度而言,某些学者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也有古旧书商作出的贡献。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书籍产生之后也就有了书业的经营,而这种经营就产生了书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有些书在使用之后又进行了二次流通,因此又出现了旧书商。旧书商的存在则使得一部书籍能够被更多的读者传阅,因此说旧书商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而旧书店则是旧书商的经营场所。

一峰线装书店正门,韦力 摄

对于书店的称呼,郭子升在《琉璃厂的古旧书店》一文中称:“书店古称‘书肆’、‘书坊’、‘书铺’、‘经籍铺’等。叫‘书店’、‘书局’、‘书馆’是以后的事。”从这些称呼可知,在历史长河中,旧书店虽有名称上的变化,但却能延续至今。虽然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旧书店,但能长盛不衰者却极其少。朱联保在《解放前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象记》一文中说:“扫叶山房,是旧中国历史最长的一家书店,有四百多年历史,创于明朝万历年间。”

一家书店能够经营四百多年,真可谓是奇迹,可惜这家书店在民国年间歇业了。余生也晚,我不仅没能赶上扫叶山房,甚至琉璃厂在民国年间的辉煌时期也未能目睹。

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公私合营运动,北京的一百多家旧书店均合并进了中国书店中。在十年浩劫时期,中国书店跟其他城市的古旧书店一样业务全部停顿。

改革开放后,中国古旧书业再次迎来了春天,在“文革”中抄家时被抄走的书大多数得以返还,而这些书因为各种原因又再次流入了市场。根据相应的政策,各地渐渐出现了一些旧书摊,若干年后,这些旧书摊有的变成了古旧书店。从1956年合营时消失的私人旧书店又再次出现在了大街小巷之中。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再次兴起的私人古旧书店,如其他行业一般有起有落,这样的起落除了受正常的商业规律影响外,同时与网络的冲击有关。有不少的人喜欢网上购物,而不愿意再到旧书店去费力淘书。此外,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一些年轻人喜欢电子阅读,这也对纸本书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孔夫子旧书网匾额,韦力 摄

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的爱书人士喜欢看得到摸得着的纸本,而对有着历史痕迹的古旧书则更多深情的偏爱。以我的感觉,这样的偏爱并非仅仅出于怀旧心结,更多是因为纸本书尤其是古旧书能给爱书人心理上的愉悦。尽管网上购书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到实体店翻阅那些纸本所伴随的意外之喜,这是网络购书所不能给予的,想来这也正是旧书店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把古旧书行业视为夕阳产业,我不想展开这样的讨论,毕竟社会处在巨变期,科技的加速度发展,使得很多历史经验不再值得借鉴。因此我也不知道旧书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但我觉得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决不会改变,而古旧书店的存在乃是爱书人最主要的快乐源泉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爱书人的存在,那就应当有古旧书店的一席之地。

近些年来,我陆续访问了一些既有特色又有影响力的古旧书店,而后我将所见所感写成了一篇篇的小文。如今,将这些文章汇为这本书。当然,我去过的旧书店毕竟是现实存在中的少数,因此我不能说这些旧书店代表了整个中国古旧书店业的整体状况,然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书店却足膺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说,它们至少代表了当下古旧书业的喜怒哀乐。而我的古旧书店之旅也并不会因本书的结集而止步,我还会继续地走下去,去探访更多有特色的私人书店,想以此来记录下社会转变时期的私人古旧书业实况。

(本文节选自《书坊寻踪:私家古旧书店之旅》序言)

书坊寻踪:私家古旧书店之旅

韦力 著

版式:简体横排

装帧:32开  精装

书号:9787101134285

定价:88.00元

《书坊寻踪:私家古旧书店之旅》,汇集了韦力先生走访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26家特色私家古旧书店的旅程记录,包括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毛边书局、文学山房、淘书斋、茉莉二手书店、神州旧书店等等。各色的古旧书店,多样的经营风格,琳琅满目的好书好物,来来往往的趣人趣事,都在韦力先生笔下一一呈现。

目录

序 言


台区首大 天道酬勤

戴莉珍茉莉二手书店


真的真得 由藏转介

府军、顾正坤真德公司


不问出处 借树开花

付国君盘龙公司


廿年持守 今得正果

傅天斌毛边书局


先知早觉 爱旧重新

胡同布衣书局


少年入行 由书转画

黄舰朗润轩


公私转换 四代持守

江澄波文学山房


钟情书版 独辟书径

姜寻模范书局


古旧并重 开店多家

蒋德森淘书斋


帮工喜业 陶然书佣

阚炜学人书店


古旧巨擘 私馆最大

孔夫子旧书网


由红转旧 线上为优

刘国军桂林老书铺


转战南北 所聚唯善

李锣笙笙歌精舍


旷达人生 无为而治

马一我们书店


十三入行 乐观现况

欧阳文利神州旧书店


偷艺宝岛 书陈民宿

冉大缥缃书局


后起之秀 位居厂甸

任一峰一峰线装书店


两代沉醉 拓延异域

苏赓哲新亚书店


偶入书行 持续屯货

陶相伯群芳阁


专注精品 深耕东瀛

王德双德堂


白手起家 独辟书径

王汉龙青简社


群贤毕至 雅臻流觞

文白尚书吧


偏嗜鲁闻 转爱立体

文自秀何妨一上楼书店


旧日芳华 香居书卷

吴雅慧旧香居


旷达人生 追逐花开

原晋省心阁


结义营书 独创群落

郑金才桃园书院

2
书肆

自古至今的爱书人都有一个通病,此病不是指爱书之好,乃是这些爱书人大多会以书为中心展延开来去热爱一些与书有关的人和事,而古旧书市场也就是得书的场所当然是藏书人的最爱之一。

孙从添关于藏书有“六难”之说,其中第一难为:“购求书籍,是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知有此书而无力购求一难也。”没钱买书当然是爱书人的第一大头疼事,然细品孙从添的这段话,他却点出了藏书的真谛:收藏书籍虽然需要太多的条件和方法,但相比较而言,买书的过程才是最美之事。

来薰阁,韦力 摄

既然得书能给爱书人以最高级别的愉悦,那书从哪里来呢?以我的看法,得书渠道大约可归为继承、购买、抄写三大类。当然如果把巧取豪夺也视之为得书渠道的话,那也可以将此四分。

虽然得书渠道还有多样,但以我的经验,到书店去买书最慰我心,因为在店中选书之时,可以有意外之喜,而不像送书上门是对方来揣度得书人欲得哪些。书商虽然能够大约了解到相关爱书人的偏好,但他毕竟不是藏书者本人,无法真切地体味到藏书者在思维上的发散性。

转书店当然希望有许多店家聚在一起,那么多的书店毗邻而居,一家一家地看过去,且不论能够得到多少心仪之本,转书店的满足感就已无与伦比。当然,转书店的主要目的是得书,但并非每次转书店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徐志摩曾跟梁启超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句话显然是文人语言上的达观,天下的百媚千红,谁不愿意将其通通揽入怀中,但方方面面的能力有限,故只能以“曾经我眼即我有”来作解嘲。

这就好比女人逛街,有时她们结伴而行,高高兴兴地在街上转个半天,虽一件衣物未得,但心情之愉悦却丝毫未减。当你问女士这个结果是否遗憾时,她们大多会回答你说:“看看也过瘾。”这句话用在爱书人转书街这件事上也同样适用,但是我不相信女人只逛不买和爱书人一本未得同样能心情愉悦。虽然结果貌似异曲同工,但爱书人转书街之时,哪怕未得心仪之本,他也会说服自己买一些并非急需的书,理由是:说不定哪天能用得着。这也正是爱书人对书街最为钟情的原因之一。

位于香港的汉记书局,韦力 摄

若以书市的历史悠久论,应当以长安的槐市为最早。《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在西汉时期,首都长安已经形成了书籍市场。故而,槐市应当是现有记载中最早的书街。两千年过去了,这处书街无迹可寻,而我找到的最早书街是位于北宋的都城开封。那里的书店街,虽然北宋时并无此名,但据文献记载,此街的位置大约就是北宋时期的书市所在地。

元代对藏书重视度不够,故其是否有书街,我未看到相应的文献。进入明代,图书的交易日渐繁盛。而到了清代,则进入了中国学术史的繁盛期。朴学的兴起,使读书人对历史典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尤其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使得琉璃厂的旧书业进入了鼎盛期,而在民国时期,旧书业依然延续了这样的繁荣状态。

近代因为海禁的开放,上海很快形成了一座超级大都市,旧书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上海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古旧书流通中心,最终它与北京的琉璃厂并列为中国古旧书流通业的两大市场。

上海博古斋,韦力 摄

1949年后,随着相应政策的转变,古旧书业几起几落。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旧书业再度兴旺,而后又兴起了古籍善本的拍卖,使典籍的收藏更加深入人心。而各地古籍书店也参与其中,故中国古旧书业再入佳境,但北京和上海两大古旧书集散地的地位未曾撼动。

随着古旧书业的兴起,各地出现了不少的新兴旧书交易市场,而这些市场大多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融合在一起。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故很多爱书人都会到各地的古玩市场去淘书。

对于古旧书街的寻访,虽然我仅找到了本书中所列的数家,但却能够略窥当今古旧书市场的状况。而这样的寻访,仍然在进行之中,我还会继续探访下去,以便寻找到更多的古旧书街,呈现给爱书人。

(本文节选自《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序言)

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

韦力 著

版式:简体横排

装帧:32开  精装

书号:9787101134278

定价:78.00元

《书肆寻踪:古旧书市场之旅》是韦力先生对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古旧书街寻访的记录,以古旧书店的历史和现今状况为中心展开叙述,能够管窥当今古旧书市场的状况。

目录

序 言


昔日辉煌 云烟过眼

北京琉璃厂古旧书街


早于厂甸 名家汇聚

北京报国寺书市


名冠宇内 善本难觅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


起步较晚 影响居上

北京隆福寺古旧书街


天祥劝业 古街文庙

天津古旧书市


印售并重 中外交融

上海文化街


驰誉江南 善本难觅

上海文庙书市


书以类聚 友以群分

上海聚奇城古籍书刊交流中心


曾历旺市 难觅善籍

兰州古旧书市场


声名远播 古书罕觏

山西张兰古玩市场


大明湖畔 名泉四围

济南古旧书肆


北宋极盛 民国渐亡

开封大相国寺书肆


以此为名 天下仅有

开封书店街


万物齐聚 百纸皆藏

武汉收藏品市场


状元境内 夫子庙旁

南京古旧书肆


百年辉煌 终归消歇

苏州旧书肆


远溯唐宋 近盛民国

杭州古旧书肆


以楼证史 名宅为店

宁波鼓楼范宅古旧书街


接续建阳 盛极清中

浒湾书铺街


明珠之光 书香之地

香港西洋菜南街


兴于战后 没于光华

台北牯岭旧书街

3
书店

从已知的资料来看,古旧书店在古今中外基本上都属于私营,唯独中国有国营的。北京的中国书店在其成立60周年时,曾出版了一部线装本的纪念册,题目为《壬辰甲子——中国书店六十年纪念文集》。该书中称:“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中国书店作为我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成立,开启了我国当代古旧书业发展新的一页。”如何开启了新篇章呢?该文集中明确地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四日,中国书店在演乐胡同正式开业,开业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作了讲话,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向达等著名的学者参加了中国书店成立仪式。以国营的体制开办古旧书店,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国际图书业发展史上也创了一个先例。”

中国书店古书销售处的整体情况,韦力 摄

由此可见,世界图书流通史上,以国营的形式来从事此业务者,中国乃其首创。而中国书店则为这种首创的第一家,这样的古旧书店性质,确实值得记入史册。而国有古旧书店的来由,则是由私人书店汇集而成者。

自此之后,中国的古旧书业有繁荣也有衰落,然其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直到民国年间战乱之时依然繁盛。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后相关部门对新书业先作了清理,随着情势的转变,私营古旧书业务急剧下滑,而很多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被当作废品处理给了造纸厂。面对此况,相关部门作出了反应,《文集》中称: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先生与政务院秘书长齐燕铭、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以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友渔等人共同倡导,成立国营古旧书店,专门经营古旧书业务,在古籍收集、保护以及整理、流通上发挥国营主渠道的作用。吴晗指示北京市工商局具体负责此事。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市工商局提交报告,吴晗在收到报告后当天就作出了相应的批示。九月三日,吴晗亲自主持北京市文委联合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国营古旧书店的设立问题。根据齐燕铭、郑振铎等人的建议,新成立的国营古旧书店命名为‘中国书店’。”

中国书店的成立,对历史典籍的保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为有国家的支持,该店成立的前几年就成为了中国古旧书业的龙头企业:

“1953和1954年私营古旧书业每年销货平均一百二十万元左右,国营中国书店销货则占其三分之一,约四十万元。1955年私营古旧书业共销货六十六万元,国营中国书店销货六十四万元。”

中国书店新街口店上架的古书,韦力 摄

那个时段,私营古旧书店仍然存在,这种公私并存的状况,随着公私合营而结束。1956年,北京市文化局下达了《北京市改造古旧书业暂行方案》,该方案中提出了如下改造方式:

“保留原字号,独立经营,资产暂不定股定息,自负盈亏。个体户仍按惯例分配盈余。真正自愿私私联营者,可同意其联营。对资金不足的困难户,酌量给其贷款,帮助其自营。经营困难而又不愿继续经营者,其中有一定古旧书业收售业务技能的人,将其资产定股定息,或转投其他合营户后,由中国书店个别吸收;其中无专长者,协助其转入合营新书业或其他行业;对已改行或失散了的有收售业务技能的人,根据需要与可能,协助其重回古旧书业。”

北京旧书业的公私合营方式,则是将私营书店并入国有的中国书店中。周岩在《北京市中国书店建店五十年记》中写道:

“北京解放时根本没有一家官办的古旧书店,私营古旧书店也从最多时多达三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五十多家,从业人员二百零九人,大部分古旧书刊论斤称售。资产五十八亿余元(旧币),营业用房不足四千平米,存有古旧书刊三十六万五千部,一百六十八万余册,价值四十四亿多元(旧币)。这就是旧中国北京古旧书业留给我们的全部家当。”

对于这样改造的结果,徐雁在其专著《中国旧书业百年》中写道:

“1956年,中国书店又参与了组织对北京私营古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经历了初步改造、政策调整以及促进发展、全面彻底改造三个阶段。到1958年,北京古旧书业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营、私营并存的过渡性格局消失了,形成了中国书店下辖门店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一当代中国古旧书业的地方国营经营体制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

全国的旧书业在那个时段也如北京的状况,将私人旧书店全部合并到当地成立的国营古旧书店之中。从那个时段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已不存在私人旧书店,所有需要购买古旧书者无论私人还是公家单位,都只能到各地的国有古籍书店或古旧店去选购。

天津古籍书店,茅盾书写的匾额,韦力 摄

此后的一些年,各地国有的古籍书店和古旧书店,有的被兼并,有的停业,有的已倒闭,各地的国有古旧书店数量迅速减少。进入新世纪,当我开始在各地有意地记录国有古旧书店时,其数量仅得本书所写的这些家。正是因为国有古籍书店的特殊性,我认为有必要对其一一走访,并将其现况以及相应的历史记录下来。这当然是中国古旧书业流通史,或者再往大里说:这是世界古旧书流通史上十分奇特的一个篇章。

当然,有些情况也在变化之中,有些国有的古旧书店关张之后又再次开张,而本书完稿之后,我又听闻两家国有古籍书店再次开门迎客的消息。这对爱书人来说,当然是幸事,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则更为民族之幸。因此,我期待着更多的国有古籍书店再次复业,以便我继续进行着相关书店的走访,将这些书店的经营状况写入续集之中。

(本文节选自《书店寻踪:国营古旧书店之旅》序言)

书店寻踪:国营古旧书店之旅

韦力 著

版式:简体横排

装帧:32开  精装

书号:9787101134292

定价:68.00元

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私营古旧书店,自1952年公私合营之后,纷纷并入各地的国营古旧书店。以国营体制开办的古旧书店,不仅在世界书业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对历史典籍的保护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些国营古旧书店在成立之初,曾兴旺一时,后由盛转衰,其中尤以北京的中国书店和上海的上海书店为代表。韦力先生以爱书之心、嗜书之癖,一一走访了这些式微中的书店,兼以旁搜博采,探讨衰落根由,记录历史痕迹,呈现出世界古旧书流通史上一个独特篇章。

目录

序 言


北平最大 店归原址

中国书店来薰阁店


名列三卿 东家樾丞

中国书店邃雅斋店


首重影印 兼营他品

中国书店新街口店


曾传首家 旧积最大

中国书店灯市口店


独守书城 潮起潮落

中国书店海淀店


通宵旧店 唯此一家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


雄居江南 复用老号

上海图书公司


老牌新用 书界之精

上海博古斋


离奇经历 特殊分工

上海旧书店


曾经繁盛 几度迁移

天津古籍书店


店史未书 铁壶充数

太原古籍书店


西北重店 慎入拍场

西安古旧书店


毗临学府 组织书会

济南古旧书店


廿年惜售 展销两意

南京古籍书店


因抄聚版 刷印成社

扬州古籍书店


旧址扩容 江南榜眼

苏州古籍书店


南州所余 藏家晏聚

广州古籍书店


特区首创 八方众筹

深圳古籍书店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