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理宗时期,有两位宋朝使臣随员——徐霆和彭大雅,先后从襄阳翻山越岭,去往无边无际的蒙古草原,亲自领略当地的文化。他们不会想到,仅仅40年后,蒙古便统一了中原,导致自己国家灭亡。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出行所记见闻录——《黑鞑事略》,看看蒙古广阔领域,领略神秘风情。
畜牧,蒙古的物质基石
徐霆对蒙古国的畜牧有着深入的观察。他在《黑鞑事略》中感慨道,蒙古“百工之事,无一而有。其国除孳畜外,更何所产?其人椎朴,安有所能?”在他看来,蒙古国物产贫乏,除了丰富的牲畜资源外,并无其他可供利用的有利优势。而蒙古军事力量,也要以畜牧作为支撑。
蒙古以铁骑见长,马是军队中重要交通工具和战斗工具。蒙古人深谙战马蓄养之道,徐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他们会在春初,让出战归来的马儿自由吃草喝水,以恢复体力。到了秋天马肥壮之后,便不再让马自由觅食,仅喂以些少水草,使马膘变得紧实。寻常行军时,因为怕其患病,也不会允许马匹随意吃喝。这样,战马的耐力极高,即使骑行数百里也不会气喘。相比之下,南宋人不懂得这种“落膘”的道理,只一味知道给马喂饱,饱食伤身,不仅使得马匹“续航”不足,还易导致其生病甚至死亡。
不仅是战马,蒙古人利用各种动物的特性,以羊角为弓,以骆驼骨作箭,以马鬃编绳,将它们都转化为武器,为其战场力量实现后勤保证。
[元] 佚名《摹李公麟蒙人马驼图》
占卜,蒙古的天命信仰
蒙古笃信占卜之术,并且经常用此决定军事行动。比如需要大批军马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响应,就会先进行一种叫“烧琵琶”的占卜活动,决定一名统领各部的指挥官。这里的琵琶不是乐器,而是指羊髀骨或胛骨。蒙古人将羊骨进行烧灼,观察产生的纹路判断吉凶。因骨头形状类似琵琶,故被称为“烧琵琶”。
这种选择统领的方式在今人看来有些草率,但在当时却深受蒙古人的信赖。蒙古军事行动中的大事,多会进行卜问,“天弃天予,一决于此,信之甚笃。”《元史》就记载元睿宗与金人在三峰山作战时,祈盼降雪,烧琵琶卜得是吉兆。夜里果然下起三尺深的大雪。金人因驻扎在沟地中,人和武器都冻僵而挪动艰难,死者甚众,蒙古大胜。
占卜作为军事决策的依据,皇帝自然要择取信任之人进行。耶律楚材因精通占卜、天文、历法等“颇多能”,受到蒙古皇帝重视。成吉思汗每次出兵征讨,都会让耶律楚材预卜吉凶,并且自己也会进行占卜,将两个结果进行验证,进而作为决策的依据。楚材对星象的预言也非常准确。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八月,长星出现在西方,他认为这预示着金国将要易主。果然,明年金宣宗就去世了。
[清] 罗聘《临摹耶律楚材像》
耶律楚材的卜算和预言受到重视,也是蒙古人天命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占卜决定军事,通过天命判断政治,“无一事不归之天”的信仰是当时文明程度不高的蒙古人的重要精神支柱。
畜牧是蒙古的物质基础,占卜是蒙古的精神支撑。还有很多独特的蒙古历史和风情,彭大雅和徐霆都为我们记录在了《黑鞑事略》这部著作中,让我们得以一览蒙古文明。徐霆认为,“不可但夸鞑人之强,而不思在我自强之道也。”他的这种爱国精神,穿越八百年的历史尘埃,在当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触摸这段历史,许全胜教授推出全新修订的《黑鞑事略校注》。这部凝聚当代学术成果的校注本,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据、生动的名物插图,将晦涩的古代文字化作读者易于接受的图文。当我们翻开这本历史著作时,不仅能品读蒙古的文化风物,更能领悟到文明兴衰的法则。
南宋人眼中的蒙古开国史
蒙古历史的必读史料
[南宋] 彭大雅 撰 [南宋] 徐霆 疏证 许全胜 校注
32开 平装
繁体竖排
978-7-101-16874-7
78.00元
内容简介
《黑鞑事略》是南宋赴蒙古的使节随员彭大雅、徐霆所著的蒙古见闻录。两人原各自记有见闻,后徐霆以己作为“疏”附于彭作下,将二书合成一部。宋人称蒙古为“黑鞑靼”,故名《黑鞑事略》。
本书以作者耳闻目睹的记载为基础,全面叙述了蒙古朝廷主要人物、地理气候、牧猎方式、语言文字、历法筮占、官制法律、风俗习惯、差发赋税、商贾贸易、兵马将帅、军事战法等,以及所属各投下状况、被征服各国的名称。本书内容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十三世纪上半叶历史的珍贵资料,晚清以来受到海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许全胜《黑鞑事略校注》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一年姚咨藏抄本为底本,参校多种抄本、刻本,汇集李文田笺注、沈曾植校注和王国维笺证并加考证按断,并配有彩色插图,编有索引,附有各版本题跋等,是对《黑鞑事略》一书全面而深入的校注。
作者简介
彭大雅,字子文,南宋鄱阳人。嘉定进士,官朝请郎。理宗绍定五年(1232),蒙古遣使来议夹攻金朝事,南宋遣使报谢,为书状官随行。
徐霆,字长孺,南宋永嘉人。少从舅陈埴学。理宗端平初(1235-1236),随使者邹伸之等赴蒙古。著有《北征日记》,已佚。
许全胜,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史与近现代学术文化研究和古籍文献整理,著有《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
编辑推荐
1. 本书作者是南宋赴蒙古的使节随员,所记皆亲历亲闻。本书内容翔实,是研究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历史的必读书。
2. 全书有彩色插图60余幅,涉及书中所提蒙古人物、文字、习俗、文物等。读者可对书中的名物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 相较初版增补注释近100条,以“补订”形式呈现,使读者领略全新学术成果。
4. 编有索引130余条,收录原文中的主要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方便读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