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上书坊丨《〈水浒传〉通识》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4-04-16 14:43:55 作者:
通梁山传奇,识天地忠义,跟着吴兆路教授读通《水浒传》

《〈水浒传〉通识》


书籍详情




作者:吴兆路 高红豪
书号:978-7-101-16481-7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定价:56.00元
开本:32开
装帧:裸脊空腔 平装带护封
字数:130千
页码:258
CIP分类:I207.412
主题词:《水浒》—研究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国学/素质教育/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当代学者以通识视野全面解读。吴兆路教授是《水浒传》研究方面的资深学者,至今已有30余年学术积累。他在书中用通畅浅近的语言,既介绍《水浒传》的历史原型、成书脉络,又深度解读小说文本,探讨和澄清了小说的丰富内涵、作者及版本疑团,旁及小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囊括《水浒传》研究的诸多方面。

2.刷新认知,变熟知为真知。大众多从影视改编作品熟悉《水浒传》,而对其文化背景和内在意蕴多有不知,如梁山水泊真有其地吗?水浒故事真有其事吗?《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吗?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梁山好汉为什么一定要被招安?鲁智深从不恪守清规戒律,为何还被赞为“佛”?深入阅读,会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水浒世界。



3.历史视野与新颖角度。立足当下看古代,容易失之偏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才能不偏不倚。譬如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宋江,会认为其“愚忠”“虚伪”,作者则将人物置于历史背景中,认为宋江一心想要招安,是小说严格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笔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另辟蹊径,饶有新意,如通过梁山上那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来认识“忠义”之主题。

4.意蕴丰富,多层次分析。绿林好汉的故事打破了日常叙事,人人爱看,有人看到的是快意恩仇的故事,有人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人看到的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人看到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本通识从大众为何喜欢鲁莽的李逵而不喜欢忠义的宋江,到招安结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在在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分析,各年龄段读者阅读本书,能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内容简介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传》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众多梁山好汉的传奇经历和独特个性,使小说富于传奇色彩。


本书是“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之一种,是当代名家讲解《水浒传》的通识之作,内容全面,分析透彻。除了讲述《水浒传》世代积累的成书脉络、影响和传播,赏析小说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紧跟时代,以问题为导向,回应了大众关心的诸多问题:为什么有人说“少不读《水浒》”?宋江是真讲义气,还是假仁假义?梁山好汉为什么一定要被招安?鲁智深从不恪守清规戒律,为何还被赞为“佛”?等等。读者可以通过这部通识,真正走进富于传奇色彩的水浒世界,对这部古典小说名著获得全面的认知。


作者简介


吴兆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尤长于明清时期文学和文论,在诗文、小说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建树。著有《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性灵派研究》等学术专著,主编有《中国学研究》等。


高红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讲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助理,《大学语文》课程组负责人,上海劳模学院特聘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及近代文学与文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参与编写《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卷》等。


目       录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

一 《水浒传》“真有其事”吗

1.《水浒传》的历史原型

2.元代水浒戏与明代《水浒传》

3.《水浒传》故事的一波三折

二 《水浒传》为什么又叫《忠义水浒传》

1.为什么称《水浒传》为“天下之至文”

2.怎么理解《水浒传》里的“忠义”

3.梁山上那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

4.梁山好汉的“忠义”之举

三 水泊梁山上的英雄好汉

1.智取生辰纲是怎么一回事儿

2.林冲是怎么上梁山的

3.武松为什么要血溅鸳鸯楼

4.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为哪般

四 《水浒传》好在哪里

1.有力表现了大众的意志

2.生动描绘了一幅平等世界的素朴蓝图

3.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反思

4.英雄精神成为民族文化财富

五 《水浒传》的回声释疑

1.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

2.为什么有些读者不喜欢宋江

3.为什么读者都喜欢鲁莽的李逵

六 《水浒传》作者、版本疑团

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吗

2.《水浒传》版本有繁简之分

七 《水浒传》的影响和传播

1.明清时期的《水浒传》评点

2.明清时期的水浒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水浒传》对后世社会民众的影响

4.《水浒传》的海外传播

后记

精彩章节

怎么理解《水浒传》里的“忠义”

李贽对《水浒传》中所体现出来的“忠义”大加赞赏,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水浒传》毕竟写的是一群山匪聚众造反的故事,是不忠,领袖宋江率领众弟兄接受朝廷的招安,最终落得悲剧下场,是不义,怎么能称得上“忠义”呢?因此,理解和认识《水浒传》里的“忠义”,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1)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

需要说明的是,《水浒传》的“忠义说”并非肇始于李贽,尽管李贽的评点让读者开始意识到“忠义”的存在。实际上自水浒故事流传之初,“忠义”就是其故事核心。龚开在《宋江三十六赞》自序中说:

于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盖其本拨矣,将使一归于正,义勇不相戾,此诗人忠厚之心也。余尝以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超卓有过人者,立号既不僭侈,名称俨然,犹循轨辙,虽托之记载可也。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一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江者,其殆庶几乎。虽然,彼跖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者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

龚开在序言中点出了宋江与乱世贼子之间的区别。首先,宋江虽为反贼,但立号“不僭侈”,他反的不是皇帝而是贪官。其次,龚开将宋江与“盗贼之圣”盗跖相提并论,认为他做盗有义。尽管龚开未直言“忠义”,但宋江一行人完全可以担得起这俩字,难怪钱锺书认为龚开为“后世李贽等对《忠义水浒传》的看法开了先路”(《宋诗选注》)。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忠义”的主题正式被确定了下来。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窥探天书时,上面赫然写着“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这里特别强调了宋江等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忠义”原则的,他们的对立面是奸邪,这样宋江等人就摇身一变,成为正义的化身,他们造反叛乱也只是为了消灭奸邪。宋江得天书旨意后返回梁山寻找晁盖,无奈晁盖此时已死,吴用向宋江传达晁盖遗言:“他从政和年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若果应数,须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晁天王在临终之际仍嘱托吴用要“助行忠义,卫护国家”,可见梁山上两位首领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便是忠义。


晁盖中箭
选自陈缘督绘《水浒传》连环画之《大名府》。晁盖原是东溪村保正,绰号“托塔天王”。他的中箭身亡,对于梁山来说,是一次大的权力变更,此后宋江便权居主位。

尽管《大宋宣和遗事》借宋江与晁盖之口点出了忠义的主题,但在具体情节设计上仍有不少矛盾之处。如话本一开始就对宋徽宗进行了批判,指责宋徽宗“无日不歌欢作乐”,沉迷饮酒作乐,“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勔、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宠信奸臣,败坏纲纪。如果说晁盖、宋江等人的造反肇始于蔡京的生辰纲,那么杨志等人因失陷“花石纲”造反则完全是因为宋徽宗个人的荒淫。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因道教崇尚山石,宋徽宗便认为身处怪石之中可以帮助自己得道升天,所以派“花石纲”(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船队)在全国搜罗怪石,竟然“流毒州郡者二十年”。宋江窥探到天书上的“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奸邪”之中不只是贪官污吏,宋徽宗应当也在“殄灭”之列。后来晁盖托吴用传达遗言——“卫护国家”,宋江等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宋宣和遗事》说他们“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还是一副强盗做派。

宋江等人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忠义”的,那么为什么《大宋宣和遗事》中会出现这种“言行不一”的设定呢?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其作者身上。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说:

在民族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有爱国的立场;在阶级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反对苛政,怜悯穷民,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假如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榨逼,真刀真枪地对抗起来,文人学士们又觉得大势不好,忙站在朝廷和官府一面。

所以,我们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读到的矛盾,其实是话本小说作者所代表的普通文人内心的矛盾。正如钱锺书所言,《大宋宣和遗事》的作者也好,龚开也好,这些文人学士能够亲身体会到底层群众所面临的真切问题,也明白南宋宗室统治下朝廷的症结所在,因而能够在书中将矛头指向“奸邪”。但是身份所限,决定了他们在宋江造反的问题上必须将思想的倾向转为“忠义”,因而宋江一行人的指导思想就变成了反贪官不反皇帝。最终,这种思想倾向让《水浒传》的“忠义”至今仍有争议,但好处是让《水浒传》没有彻底变成一本造反之书,反而让平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都很满意,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2)化解“忠义”主旨与造反题材的矛盾

《水浒传》在成书的过程中,对《大宋宣和遗事》的诸多设定进行了修改,更加强调宋江等人“忠义”的言行举止。例如《忠义水浒传》的书名中即包含有“忠义”二字,或者干脆以《忠义传》命名。从现存资料来看,《京本忠义传》《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文杏堂批评忠义水浒全传》等多个版本都在题名中强调了“忠义”二字。“忠义”一词在《水浒传》中也频繁出现,无论是在正文中,还是回前诗中,都能看到“忠义”的影子。尤其是“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一回,“忠义”出现了十二次之多。此外,《水浒传》还删除了大量直接抨击宋徽宗的文字,对关键性情节进行了完善。如宋江受天书一节,《水浒传》将《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翻阅天书和晁盖做梦结合,设计了宋江梦中得天书与九天玄女传谕法旨的情节,要求宋江“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并且“去邪归正”,去掉心中邪念,回归正道。这些改动可以说都加强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一百回卷尾
李贽(号卓吾)最后评道:“施、罗二公真是妙手,临了以梦结局,极有深意。见得从前种种都是说梦,不然,天下那有强盗生封侯而死庙食之理?只是借此以发泄不平耳。读者认真,便是痴人说梦。”由此可见他认为《水浒传》不过是作者的泄愤之作。

《水浒传》对“忠义”的凸显,主要与其绿林好汉的题材有关。在古代社会,《水浒传》的题材是敏感且危险的。试想一本俗文学作品,内容是写一群绿林好汉如何违反朝廷禁令,如何逃避惩罚,如何与朝廷对抗,对于统治者而言极有可能成为鼓动百姓造反的“教科书”,因而袁中道也坦言“《水浒》崇之则诲盗”。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这种观点自然也不陌生,因为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许多人在探讨《水浒传》的暴力与反抗书写是否应该教授给学生。对此,汪道昆(天都外臣)在其为《水浒传》撰写的序言中说道:

或曰:子叙此书,近于诲盗矣。余曰:息庵居士叙《艳异编》,岂为诲淫乎?《庄子·盗跖》,愤俗之情;仲尼删《诗》,偏存《郑》《卫》。有世思者,固以正训,亦以权教。

在汪道昆看来,《水浒传》本身并非在宣扬那些暴力、造反等有争议的内容,而是如同孔子删《诗》却留下了“郑卫之声”一样,用以警示后人。因此,《水浒传》并非是在教唆造反、宣扬暴力,而是在宣扬忠义的同时,树立一些反面案例,同样是可以说得通的。

(3)金圣叹对《水浒传》“忠义”的批判

《水浒传》的“忠义说”提出之后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金圣叹的批判。在为《水浒传》所写的序言《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二》中,金圣叹就李卓吾等人以“忠义”冠名《水浒传》进行了重点批判,认为其“名实”不副。金圣叹给出的原因有二:一是“水浒”之名即不可称为忠义。“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宋江等人盘踞梁山之上,本就是远离王土的“凶物”“恶物”,怎么能称得上“忠义”呢?二是宋江一行人的言行举止也都称不上忠义。“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倘若称这些人为忠义,那么会导致“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相当于变相鼓励百姓犯罪。所以金圣叹由衷发出慨叹:“又妄以忠义予之,是则将为戒者而反将为劝耶!”

金圣叹否定《水浒传》的“忠义”之名,并不意味着《水浒传》就是一部“诲盗”之作,恰恰相反,金圣叹极力否定“诲盗”一说,并提出《水浒传》旨在“暴露”。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对于宋江等人造反的书写,应当是“诛前人既死之心者,所以防后人未然之心也”。即让前人明白成为“盗”的后果,继而断绝为“盗”的心思。因而从教化意义上看,金圣叹对《水浒传》也是充分肯定的,只不过与其他人的切入点不同,他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创作价值。

其实“忠义”的内涵本身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传》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让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小说歌颂英雄,歌颂智慧,歌颂真诚。这种忠与义,假如不只是为封建皇帝与等级制度服务,那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任何社会都期待着人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能忠,对社稷苍生、对这片故土能忠,对家人朋友有情有义。这是《水浒传》之所以能得到百姓欢迎的重要原由。

《水浒传》究竟是在歌颂一种至死不悔的“忠”,还是在隐喻对专制朝廷“不可忠”?这正是《水浒传》留给读者思考的题目。所以明代李卓吾就特别提到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是“忠义之烈也”!“故有国者(即当政者)不可以不读”《水浒传》。金圣叹亦将《水浒传》列为“六才子书之首”,称“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选自吴兆路、高红豪著《〈水浒传〉通识》第二章《〈水浒传〉为什么又叫〈忠义水浒传〉》,中华书局2024年4月版)

版式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实拍图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