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由中华书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敦煌的故事——《拼接丝路文明》《敦煌石窟乐舞研究》读者分享会”在第33届重庆全国图书博览会中央大厅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展展位顺利举行。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意外发现,一门新的学科 “敦煌学” 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显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当代敦煌学已深度融入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前沿领域。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两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深耕敦煌学研究的权威专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原副会长张涌泉教授,以及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朱晓峰老师,他们分别为现场及线上读者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
活动上半场由张涌泉教授做题为“敦煌藏经洞的故事”的专题讲座。张教授特别分享了其团队历时十八载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这本书是对敦煌佛教文献残卷碎片进行缀合和研究,也是第一部敦煌残卷缀合研究的著作。张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全面的普查和类聚,探访全球各大收藏机构,明确敦煌文献的性质,并有计划按步骤对敦煌残卷进行了系统的缀合,完成这样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其学术价值与治学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下半场讲座,由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朱晓峰老师主讲,主题为《敦煌乐舞的故事》。众所周知,敦煌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随着敦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敦煌石窟中的乐舞壁画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敦煌石窟中的乐舞图像数量极为庞大,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真实再现了古代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乐队编制以及乐舞组合形式,而且也将反映古代乐舞制度、机构、系统以及传播的信息记录了下来,成为考察丝绸之路乐舞交流和交融不可或缺的部分。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通过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让在场及线上观众深刻认识到:正是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艰苦探寻,敦煌文献与石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才逐渐被世人所认知。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正以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
张涌泉 张磊 著
16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6985-0
4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