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错”字当然可以用来起名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7-30 14:41:52 作者: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一篇推文,跟大家聊了聊辛弃疾、霍去病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文章底下,有读者朋友留言说:


嗯,看来古人的名字这个话题,咱们还可以继续。

“错”是错误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用“错”,多是作为“对”的对立面,表示“错误”“过失”;古人用它来起名,难道是要子侄晚辈勇于犯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释“错”为“金涂也”,意思是用金涂饰。

段玉裁注:“谓以金措其上也。或借为措字,措者置也。或借为摩厝字,厝者厉石也。或借为䢒逪字,东西曰䢒,邪行曰逪。”

再看《诗经》,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是说他山之石可以用来琢磨玉石。

无论是放置、磋磨还是交错,都和“错误”这个意思离得有点远。

司马错是战国时秦国名将,晁错是西汉初年名臣,时代都在东汉之前。两个人只是留下了“名”,而“字”,不见记载,否则,我们大可以字推名;但他们名中之“错”,都不大可能是“错误”之意。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史记》中的“司马错”和“晁错”

错不是错,过真是过

当代语境里,跟“错”意思相近的,还有“过”。

晁错司马错之错,不是错误之错。

而名字里带“过”的,就不一样了。

首先想到的是《神雕侠侣》的男主角杨过。

《神雕》前传《射雕英雄传》的末尾交代得清楚:杨过这个名字,是郭靖起的。原因是杨过的父亲杨康不走正道,死得很惨,郭靖作为结义兄长深以为憾,就给尚在襁褓的婴儿起名“过”,字“改之”。

郭靖为杨康之子起名杨过,图源94版《射雕英雄传》

这个名字好吗?

只有“过”,未算得好。

但是加上“改之”,就好得很。

《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左传》则讲:“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有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过而不改;能改过,是一种美德。

历史上,真有人以“过”名,且与《神雕侠侣》设定年代相去不远——此人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崇拜者刘过,字改之。

清代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评价:“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

刘过词“狂逸”,不及辛弃疾,但也自成一家,评价相当高了。而在《神雕》结尾,第三次华山论剑,杨过以“西狂”之号,位列新五绝。

如此,刘过不但名和字都贡献出来,就连“狂”这个评价,也被安在了杨过头上。相信这是熟谙传统经典的金庸,埋下的一个彩蛋。

同样符合名字相补原理的,还有北宋文人晁补之,字无咎。咎即过失、过错,能够改之补之,方可无过无咎。

王莽的“莽”,是莽撞的“莽”吗?

“莽就完事儿了!”

爱玩游戏的朋友都清楚,这是一种野蛮打法,特指肆意在敌方野区掠夺所有资源,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甚至自身安危都要排在后边。

前两年热播的《狂飙》,剧中有一个莽村,村中人做事简单粗放,甚至无视法纪;从这个环境走出来的警察李响,正直善良,完全是一个异类。

不管是莽夫打法,还是莽村,都带着不管不顾的强横劲儿。

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位,起名叫“莽”。

而且,特别有名。

这位,姓王。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王皇后之侄。父早卒。成帝时,王氏辅政擅权,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权势滔天,只有王莽孤贫,折节恭敬,勤身博学,广交英俊,树立起了名声。如果不是后来篡汉建新的操作,也就如白居易所说“王莽谦恭未篡时”,恨不得叫王谦、王若虚之类才匹配。

王家势力颇大,此子虽然早孤,起了一个“莽”字,也不合适吧?难道早早预料到此子要莽出一番令人瞠目的新天地来?

据《说文解字》,莽的本义,是“南昌谓犬善逐兔草中为莽”,这个字来自南昌方言,说狗善于在草中追逐兔子,叫莽。

草莽草莽,也就由此而来。图片

莽的小篆字形

那么,还是跟草莽、莽撞脱不了关系?

由字“巨君”追踪,在《小尔雅》,找到了答案:“封、巨、莫、莽、艾、祁,大也。”《吕氏春秋·知接》说:“何以为之莽莽也。”高诱注云:“莽莽,长大貌。”

巨和莽,都是大的意思。

所以说,王莽这个莽字的意思是:大。

结合他做出的一系列被称为“穿越者才干得出来”的事情,不管是“大”,还是“猛”,确都说得过去。

曾子·子思子·孔丛子(精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小尔雅》是一部解释词义的古早训诂学著作,由于收入《孔丛子》而得以保全。


起名讷、拙、愚,难道家长早早就躺平?

讷,是形容说话容易卡壳。相当于今天家长忍不住了训孩子:怎么这么木!

拙,是形容手上功夫不巧。口头表达就是“笨手笨脚”。

但,古人却不惮以“拙”“讷”为名。

北宋有一位画家,名叫韩拙,字纯全。名和字,加起来仅仅三个字,却看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拙,来自《道德经》的“大巧若拙”;

“纯全”的“纯”,大概来自《庄子》的“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即纯真朴素的自然本性,“全”,则出自“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大概意思是,得道者能使自然之性保持完好,自然之性完好的能使形体健全,形体健全的能使精神旺盛,精神旺盛,才是圣人之道。

这个名与字的组合颇耐咀嚼:拙,为表象,纯全,是目的。韩拙提出了“品四时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的画论,和道家法天地自然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可以说名实吻合。

明朝有位大臣名叫严讷,字敏卿。讷、敏,构成相应关系,来自《论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别看我们现在把不善社交辞令呼为“木讷”,包含贬义,但在孔子那儿,“讷”对了地方,是非常可以称道的一种美德:君子要出言迟钝而行动敏捷,而且,“刚、毅、木、讷,近仁”,做到了刚强、果敢、质朴、慎于言语这四点,这个人就接近于仁了!

孔子门下有以言语著称的学生,孔子也喜欢且需要这类人,他老人家反对的,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尤其是以言语修饰伪善的“巧言令色”者。

既善言谈也懂经商的子贡,给孔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

更直接的,还有人以“愚”为名:宋代有一位名叫吴如愚的理学家,有多种专研儒家经典的著作。

有如此成就,名“如愚”,自然不是真愚;他的字,是“子发”。这位学者的名和字,都来自儒家核心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心爱弟子颜回的评价:“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不表达任何疑问,如愚者一般。但事后察其言行举止,完全能发挥所学内容,回呀,并不愚笨。

这个名字,跟夫子评人一般,也是先抑后扬的。如此,愈显出扬的高度。

------------

推而广之,古代的人名,光看名,也许平平无奇,或者让人心生疑惑,但追溯字的本义,或查考名与字的关联,就能生出很多趣味。

说文解字(全五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