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虽然“小众”,但别有趣味的几种经典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7-28 15:54:57 作者:


截至目前,“三全本”已出经典162种,其中有像《世说新语》《古文观止》《道德经》等等这样的“超级畅销书”,但也有一些藏在书目的角落,少有人问津,却藏着独一份的趣味。今天三全君就为大家挑几种“小众经典”聊聊。

《风俗通义》:东汉风俗的 “活化石”


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以独特视角记录了当时的民间传说、社会习俗、名物制度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打开了一扇窗。
应劭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目睹“王室大坏,九州幅裂”的乱象,决心通过文字“辩风正俗”,以儒家伦理重建社会秩序。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对习以为常现象的“考古式”追问。书中“祀典”篇记载,民间祭祀“鲍君神”的起源竟源自一场误会:有人将捕获的鲍鱼悬于树,路人以为神物焚香祭拜,后来主人取回鲍鱼,众人方知“神者,误也”。这个荒诞故事揭示了民间信仰形成的偶然机制,与现代民俗学“集体表象”理论不谋而合。
在“正失”篇中,应劭大胆纠正时人对历史人物的误读。他考证“叶公好龙”的原型沈诸梁实为“治绩赫然”的楚国令尹,因修建水利、平定叛乱被百姓爱戴,所谓“好龙”不过是后人对其“画龙于屋”的艺术爱好的曲解。
《风俗通义》还记录了许多当时的社会习俗,如社日节。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春社和秋社。书中提到社公不饮用生水,因此社日总会下雨,这一说法虽带迷信色彩,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各种节日习俗、民间禁忌等,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时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帝范・臣轨・庭训格言》:帝王视角的治国与修身



《帝范・臣轨・庭训格言》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和康熙帝三位统治者治国理念和修身之道的集合。
《帝范》是李世民写给太子李治的治国手册,全书十二篇,涵盖“君体”“建亲”“求贤”“务农”“阅武”等核心议题。在“务农”篇中,他认为粮食是百姓的根本,农业是政务的基础,主张轻徭薄赋以安定百姓;“阅武”篇则强调在安定之时不忘记危险,太平之时不忘记动乱,要求君主重视军事训练以保障国家安定。书中对分封制度的辩证思考尤为深刻:既批评秦始皇不分封导致国家亡于异姓之手,又警示汉高祖过度分封引发“七国之乱”,最终提出“多分封宗亲但减弱其势力”的平衡之策,展现出政治家的深邃眼光。
《臣轨》是武则天为规范臣子行为而作,全书分十章,分别论述了臣下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比如“同体”要求君臣一心,“至忠”强调报效国家要诚心诚意、不顾自身安危,“良将”篇提出将领需勇敢且有谋略、仁慈且能决断。武则天以女性统治者的身份,将“公正”“匡谏”等品质提升到治国根基的高度,强调治理政务最重要的是公平,面对财物最重要的是廉洁,对后世官僚体系建设影响深远。
《庭训格言》由雍正皇帝辑录康熙帝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内容贯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字皆是帝王家的经验之谈。康熙帝在书中将“节饮食、慎起居”奉为养生圭臬,不仅强调饮食需“择其宜于身者”,更细化到“饭后忌卧、食不过饱等日常准则,把养生融入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教育子孙时,他主张读书贵在 “明事理”、修身重在“养品性”,要求皇子晨读不辍、每日背诵经典,更以“事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为行为标尺,将家国大义落于言行细节。这些训诫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跳出了空洞说教——既有对日常起居的具体规范,又有对家国责任的深层指引,从皇室家风的塑造到康乾盛世“节俭勤政”政风的形成,实现了从修身到治国的贯通,成为一部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帝王家训典范。
这三部书分别从君主、臣子和家族的角度,呈现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修身之道。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和演变。

《方言》:汉代语言的“活字典”



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也是研究汉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扬雄耗27年著成此书,他常年辗转各地,寻访乡音,将不同地域的特有词汇一一采录下来。书中记录了汉代各地方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特点,为了解汉代语言的多样性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比如,对于“知”这一概念,楚地称为“党”或“晓”,齐宋一带则称为“哲”,展现了汉代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此外,书中还记录了许多古代方言词汇的演变过程,像“嫁、逝、徂、适”都有“往”的意思,其中从自家出去称为“嫁”,女子出嫁也称为“嫁”,清晰呈现了词汇含义的变化。
《方言》不仅对研究古代语言有重要价值,对现代方言研究也有重要启示。通过研究它,我们能了解古代方言与现代方言的联系和差异,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新序》:历史故事中的讽谏智慧



西汉刘向编撰的《新序》,是一部以历史故事为主的讽谏著作。相比刘向的其他著作如《说苑》《列女传》,《新序》在“讽谏”这一核心主旨的体现上更为集中,其选取的历史故事多围绕君臣之道、治乱兴衰展开,每则故事后常以简短评议点出劝诫之意,将“以史鉴今” 的功能落到实处。
刘向身处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的动荡时期,两次因弹劾宦官、外戚入狱,却始终坚持陈述得失、申明法戒的著述宗旨。他从《韩诗外传》《吕氏春秋》等典籍中精选历史故事,经润色加工后赋予新的寓意。书中收录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轶事,比如“杂事”篇记载“丑女无盐”的故事,这位“凸头深目,长肚大节”的女子,竟敢直面齐宣王批评其“沉湎酒色,不纳忠言”,最终被立为王后。这个故事暗含刘向对成帝沉迷赵飞燕姐妹的警示,却以“丑女治国”的荒诞形式呈现,比直言进谏更显智慧。
书中通过历史故事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些道理不仅对当时的统治者有重要警示作用,对后世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华阳国志》:巴蜀地区的 “百科全书”



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也是研究古代巴蜀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常璩出身巴蜀世家,历经成汉政权兴衰,以效仿《虞书》《禹贡》的使命感,历时十多年完成此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巴蜀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人物事迹、风俗民情等,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巴蜀文化画卷。比如,书中对都江堰的记载,详细描述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过程及其在防洪灌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地理方面,常璩记载了嘉陵江流经阆中、再向东经过巴郡的水文特征。在人物传记中,他为诸葛亮立传,称赞他治理蜀地十年,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强者不欺凌弱者,并记载了其“七擒孟获”的传奇故事。书中对巴蜀民俗的记载尤为鲜活:巴人喜好鬼神,会击鼓祭祀;蜀人擅长纺织,锦缎花纹鲜明;还有“巴有将,蜀有相”的说法,展现出这片“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华阳国志》与三星堆遗址是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深度互证。书中记载古蜀先王“蚕丛纵目”,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形成惊人呼应;但关于古蜀王世系的时间线,书中称“蚕丛治蜀三百年”,而考古推测更复杂,这种偏差引发了学界对古蜀纪年的热烈探讨。二者共同勾勒出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独立青铜文明、又与中原及周边密切互动的多元面貌。


《老老恒言》:养生智慧的“实用手册”



清代曹庭栋所著的《老老恒言》,是一部专门论述老年人养生之道的著作。
曹庭栋以养生之道不在于奇特而在于平常为原则,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书中结合养生理论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饮食、起居、心理调节等实用的养生方法。比如,书中强调安睡需要静心,还提出“操”和“纵”两种助眠方法:“操”是专注于数呼吸,“纵”是任思绪自然飘散,这种心理调节法与现代认知行为疗法有相似之处。
在饮食方面,他主张粥对人有益,尤其适合老年人,并列出百种粥谱,如粳米粥能健脾养胃,莲子粥能清心安神,枸杞粥能滋补肝肾。他还特别强调饮食应清淡少盐、不可过饱等原则,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谋而合。在运动养生方面,他推荐“导引术”,即通过叩齿、摩腹、散步等动作疏通经络,认为运动而不劳累、持之以恒才能延年益寿。
《老老恒言》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医学观点相契合,如强调饮食清淡少盐、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对现代人的养生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按摩穴位、艾灸等与现代医学相关的养生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养生方式。

这些经典虽然“小众”,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节,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代社会的多扇窗。当你不知读什么时,不妨从中选一本,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编辑:知予  复审:分明)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