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挖掘千组家庭百年档案,200万字巨著破解中国婚姻密码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5-07-28 15:46:15 作者:梁景和


婚姻是民生问题,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一。人们不但要深刻认识婚姻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意义,而且要管理规范好婚姻的方式和内容。自从人类有了婚姻,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就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的婚姻文化并反映在择偶观念、婚姻程序、结婚仪式、婚姻生活等诸多方面。形成后的婚姻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会发生着微弱的变化,但一般不易出现根本性的变革,这是由社会形态相对稳定决定的。当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发生重大变动,婚姻文化也将随之出现重要变革。20世纪是中国风云变幻,制度更替的鼎革时代,一百年间先后更迭着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先后经历着小农经济、资本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20世纪是中国婚姻文化变革——节奏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思想活跃、观念更新、法律渐变、行为多元、争鸣激越——的独特时代。今天我们需要从学理上探索和思考20世纪中国婚姻变革与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文化互动的内在联系和逻辑。《20世纪中国婚姻史》就是对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大势的一个深入的探索,可作为今天和未来婚姻生活的一种借鉴和参考。

《20世纪中国婚姻史》

梁景和 主编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思路

本书的目的在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我们从近代中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现代的过程中,审视中国社会婚姻生活领域发生的时代转变,进而从一个特定的视域绘制中国百年历史演化的图卷。本书的核心问题是20世纪中国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包括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生活等等。具体而言,它与中国传统婚姻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它百年发展的脉络如何?百年内各个不同时期变革的特征是什么?婚姻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婚姻心态产生了哪些变动?促使婚姻变化的根本原因和相关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诠释无疑有益于加深对中国婚姻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透视和理解。

关于20世纪中国婚姻史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比如对于婚姻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伦理问题,对于当代新式婚姻现象和婚姻变革问题,都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婚姻史研究有三个特点:首先,在研究角度上,从宏观走向微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往往习惯于宏观考察婚姻家庭问题,撰写了一大批有关婚姻家庭的通论、通史性著作。进入21世纪以后,学界更加注重从某个具体的角度来观察婚姻问题,通史性质的研究著作相对减少。这一时期学者们一般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个时段或者某个视角的婚姻问题,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微观,研究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其次,在研究资料上,越来越注重对新资料的挖掘和利用。以往的研究资料往往来源于官方文书、法律条例或报刊。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新的资料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不但注重对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利用,而且积极开展口述访谈,以口述史料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20世纪婚姻史料极为丰富,人们不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括档案、方志、报纸、杂志、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而且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访谈和口述资料。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由传统的研究方法向跨学科研究方法转变。20世纪中国婚姻史在时段上,上自清末下迄当代,本身就处于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的视野之内。各个学科从自己的研究范畴出发,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在研究中越来越注重跨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贯穿其中;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也开始注重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考察、问卷调查和口述访谈等方法,可见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多学科交叉互动的新趋势。但从新的高度来看,20世纪中国婚姻史综合研究的深度仍显不足,20世纪中国婚姻史还需要进行再研究,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往对20世纪中国婚姻史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第二卷)》参考文献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以社会文化史作为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将20世纪中国婚姻的变迁置于近代以来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改造运动之中,将婚姻变革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注重研究婚姻中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一是观念与生活的互动。近代以来,伴随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主义等新式婚姻观念的广泛传播,自主择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战时重婚、非婚同居等婚姻生活现象也十分突出,文明婚礼、集体婚礼等新式婚姻礼俗也随之流行。新旧婚恋思潮的碰撞与融合及其与婚姻生活、婚姻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书一个重要考察对象;二是各种婚姻现象之间的互动。伴随着婚姻自由而来的是择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再婚自由,纳妾与重婚居然也能以“自由”为护符。这些婚姻现象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围绕一件离婚案,人们讨论的范围就涵盖了择偶方式、恋爱方式、结婚仪式等等内容,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产生了婚姻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三是婚姻与社会的互动。婚姻自主或自由的践行不仅受个体觉悟的影响,还受诸多外在条件的制约,如性别的差异、经济独立与否、教育水平的高低等,都将影响婚姻自由的践行力度。同时,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也必然会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的整体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使得婚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婚姻的改造也是社会改造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可见婚姻变革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二、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不是广义的婚姻家庭问题,不是将婚姻与家庭问题糅杂在一起的综合研究,而是狭义的婚姻问题,即我们的关注点仅在于婚姻方面的诸如择偶、恋爱、婚龄、聘礼、嫁妆、婚俗、婚礼、夫妻、离婚、复婚、再婚、婚制、婚姻观念、婚姻伦理等问题,重点论述20世纪中国婚姻变革的内容、特征、脉络、缘由以及发展趋向等问题。至于家庭方面的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务劳动、收入消费、遗产继承、子女教育、父子母子婆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在本书研究的范围之内。

20世纪中国婚姻发展变化的历程是一步步渐进的,无论从地域和人群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广袤的农村,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从上层精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到一般阶层的普通民众。

本书按五个时期进行框架结构的设计,每一时段婚姻演变的内容自成一卷。

第一卷从1901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婚姻变革,与救亡图存和民族国家的建构紧密结合,全面批判传统的婚姻陋俗文化,主张新的婚姻自由观。在上层精英和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新风尚,甚至出现了某些激进的婚姻主张,诸如“废婚主义”和“情人制”等。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一种思想的深刻性。

第一卷目录

第二卷从1927年至1950年。这一时期形成了新式恋爱观、新式贞操观和新贤妻良母主义。《中华民国刑法》《民法·亲属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规范了婚姻的行为方式。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各有其独特的婚姻特色。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一种社会的多样性。

第二卷目录

第三卷从1950年至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出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文,并在全国开展了贯彻执行《婚姻法》的运动。这一时期进一步出现了半自主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取消彩礼、新式婚礼等文明的婚姻风尚。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一种法律政策的规范性。

第三卷目录

第四卷从1966年至1980年。“文革”初年,一些红卫兵与青年造反派在情感上“无欲无求”,认为谈情说爱是缺德,是流氓。“文革”持续中,青年红卫兵出现失落感,一些人开始抽烟、喝酒、唱“黄歌”、“拍婆子”。“文革”中后期知青的婚姻体现在晚婚、扎根婚和回城婚等方面。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一种组织的管控性。

第四卷目录

第五卷从198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人们逐渐重视个人的爱情感受以及爱情在婚姻中的位置。80年代,青年男女可以公开表达彼此的爱恋之情。90年代,青年人恋爱的方式和亲密关系多样化,出现了试婚、同性婚、涉外婚、独身等,婚姻的契约意识增强。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婚外恋、重婚、纳妾、包二奶等备受争议的婚恋现象。1980年《婚姻法》的颁布,推动了婚姻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一种观念与行为的开放性。

第五卷目录

20世纪中国婚姻的演变并非直线的向前发展,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着一种曲折、反复甚或回转的特征,这与现实社会的客观态势紧密相连。上述五卷是20世纪五个时期婚姻问题的具体研究,五卷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反映了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一条基本的历史路径。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探究一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婚姻演变的重要内容、基本脉络、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发展趋向等,不但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既系统呈现了中国20世纪婚姻变革的历史面貌,且能够启发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婚姻生活,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国人的精神进化和精神解放的过程。研究20世纪中国婚姻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重点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厘清了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基本线索。20世纪中国婚姻是沿着从包办到自由这样一条基本线索逐步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婚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婚姻的他主性,婚姻缔结的基本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婚姻命运的自主权利,酿成了诸多的人生悲剧,造成了很多人的婚姻痛苦。20世纪初年对传统婚姻的改造就是从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主张婚姻自由开始的;五四时期进一步主张婚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把婚姻自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改革开放后,婚姻自由的程度越来越高。一百年来虽然前往婚姻自由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到了20世纪末中国婚姻的包办态势已经弱化,而自由成了婚姻缔结的基本理念,故从包办到自由是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一条基本线索。

其二,认识到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与国势的联系。虽然我们看到了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基本线索,但婚姻演变的复杂性与一个国家的国势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初年提出变革婚姻的主张与当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相关。思想者认为建设一个新的民族国家,要靠国民,不能靠满身奴性的臣民,而打破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培育国民的第一步。五四时期,思想解放、民主自由之风浸润人心,迎来了婚姻自由的新时代。抗战时期,由于军人的特殊身份和利益,虽然主张婚姻自由,但也要用法律来保护军人的婚姻稳定。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包办婚姻在穷苦的地区死灰复燃。“文革”时期的婚姻自由与阶级斗争的形势与个体的政治身份密切关联。改革开放时代,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婚姻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可见,20世纪中国婚姻的演变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态势密切相连。

应用价值重点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辩证看待当今多元婚姻形态的优劣得失。当今社会婚姻形态出现了一些异于常态的多元状态,诸如未婚同居、试婚、周末夫妻、闪婚、换偶、形式婚姻、不婚等等。评价这些婚姻形态,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本书通过深入地探索,呈现出中国20世纪婚姻变革的历史面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婚姻形态优劣高低的认识、理解、判断和选择,进而启迪人们去追求和营造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其二,激发人们对未来婚姻形态的思考和设计。20世纪初康有为就阐述过未来时代的大同婚姻观;五四时期张竞生曾主张过“情人制”的婚姻观;五四时期还有废婚主义的婚姻观等;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松散的一夫一妻制、“智力等级”型的婚姻模式、自愿“联合”的婚姻体制等。这些观念和行为都反映出人们对未来婚姻的诸多思考。恩格斯认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他把未来的婚姻认定为纯粹爱情的结合,那么在达到纯粹爱情结合的婚姻之前,还会有哪些合理可行的婚姻形态的存在?对20世纪婚姻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未来婚姻形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设计。

2023年8月30日

(本文摘自《20世纪中国婚姻史》一书序言,标题为编辑所拟)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精)全五册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