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留下了最美的回首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2020-04-03 11:57:58 作者:
六十五年前的今天,年仅51岁的林徽因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不会料到,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中国的话题女王。人们在林徽因的情感八卦、文学才华之外,甚至发现了其功底深厚的褚体书法。然而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建筑才是真正的主线。梁思成在林徽因的影响下选择建筑作为终身事业,梁思成与林徽因先后主持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国建筑学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张清平女士所著《林徽因传》,作者以清丽通达的笔触再现了林徽因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优雅和热爱。林徽因所展现的精神光芒,随着时光逝去,越发耀眼……
1936年5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洛阳,会同正在河南调查古建筑的刘敦桢、陈明达、赵正之等人一起考察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的伊河畔。石窟造像始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经过北齐、北周、隋等朝代,龙门石窟初具规模。到了唐代,龙门逐渐成为皇室、贵族造像活动的中心。历朝历代,伊水侧畔,龙门山崖,共开凿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题记和其他碑刻三千三百余品,修建佛塔四十余座,与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

20世纪三十年代的龙门,地处荒郊,道路不通,人烟稀少。山上荆棘蒿草高可没人,石径湮灭,崎岖难行。

徽因用雨伞拨开蒿草,辨识着路径。山崖上横生的杂草荆棘不时地扯挂着衣襟和头发,她索性掏出随身携带的毛巾系在头上。思成笑道:“嗬,真成了北方农家的媳妇了。”
同以往一样,他们一行各有分工。梁思成、陈明达为洞窟和佛像拍照,林徽因记录佛像和窟龛的雕饰,刘敦祯为洞窟编号和记录建筑特征,赵正之抄录铭刻和开凿年代。

石窟年久失修,铭刻漫漶不清,他们的工作进展缓慢。思成在摄影时为了选取合适的角度,常常忘记脚下的险径。一次,他没留神差点跌下山去,惊得给他们带路的当地杂役连声叫道:“先生,小心些!小心些!”

一些洞窟出现裂缝,常年渗水,洞内阴森潮湿,许多雕像被风化剥蚀得面目全非。

他们来到了奉先寺,顿时被这里气魄宏大的雕像所震慑,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

卢舍那大佛

高达17米的卢舍那大佛端坐在群像之中,气度恢弘,妙相庄严。佛像面容慈悲博大,冷峻脱俗,透露出洞悉一切的大悲悯。与云冈石窟相比,那里的释迦趺坐大佛明显带有印度佛像的影响,神情也似嫌呆滞。

在云冈石窟

思成连声赞叹:“如此高大的佛像,怎么能雕凿得如此传神!”

大家都注意到了,奉先寺向外十几米就是悬崖,上是青天,下临伊水。工匠们显然不能后退观察佛像面部各处细节的安排,而隔河相望又太远,当时还没有望远镜之类的辅助工具,他们是靠什么来把握佛像表情的呢?大家不能不对唐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感佩不已。

徽因摘下头上的毛巾垫着石阶,静静地坐着,长时间地仰望着这神奇的杰作。她觉得那一尊尊佛像都有生命,他们或安详或威严地凝视着自己,她全身心沉浸在这撼人心魄的体验中。

多少年哪,多少石匠粗糙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粗糙的岩石,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沉重而单调地凿击。声声凿击中,岩石的碎屑、粉末哗哗流淌,就像匠人们流淌的汗水和血泪。从此,岩石再不是普通的岩石,山川也再不是普通的山川。浸透汗水血泪的岩石山川有了灵魂,有了神韵。

卢舍那大佛端坐着,悲悯、肃穆、洞悉一切地凝望着前方。前方是苍翠的山,还有山脚下的人。唐宋五代,康雍乾嘉……多少朝代,多少人事从这双洞悉一切的眼眸前流过,一切都那么短暂,只有岁月依旧,只有苍穹依旧。

徽因轻轻地合拢了双手,在心中默祷:合掌为朴素的礼赞,微启又如莲花。

……

看到这些从京城来的先生们这么喜欢自己家乡的佛像,百无聊赖守候在一旁的杂役感到了几分满意。他用浓重的洛阳口音讲起了关于龙门的传说:

“听老辈子的人说,这龙门山原来是一整座大山。有个放羊娃儿每天来山上放羊,时候长了,他总听见山上有个声音在撵他。那声音很闷,很沉,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听见。那闷沉沉的声音在撵着他问:‘开——不——开?开——不——开?’他咋瞅都瞅不出这声音是从哪儿来的,觉得很纳闷。

“回到家里,他把这事儿讲给他奶奶听。他奶奶正忙着烧火做饭,听着孙儿的话,头也不抬地说:‘明儿个要是再问你,你就说,开!’

“第二天,那个娃儿又上山放羊了。天近黄昏,他赶羊回家的时候,那闷沉沉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开——不——开?开——不——开?’放羊娃儿想起了奶奶的话,放开嗓子大喊一声:‘开——’只听得轰隆隆隆山崩石裂,龙门山从当中劈开,分成了两半,哗哗响的伊河水从这劈开的山中间流过……

 “打那时候起,咱这龙门山就成了这个样子……”

太阳偏西了,一抹金黄色的夕阳投射进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微笑越发显得隽永、神秘。

四下里安静极了。杂役讲故事时,几个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听得十分专注。他们分明觉得,这故事里有一种令人心灵震动的东西。

天暗下来了,路不好走,他们加紧收拾东西往回赶。

山色苍茫,伊水汤汤。山风摇动着草丛灌木,天宇间一片清明。
人在山中,被雄浑的自然包裹着,如一粒芥子般微小,对自然的畏惧、崇敬油然而生。

几百年、上千年前,人类更贴近自然,更依赖自然,他们敬畏日月星辰,惊惧风雨雷电。于是,那时代留下的雕塑和建筑中,呈现了无数在宗教中寻求皈依的灵魂。

厚重雄浑的龙门两岸,刀砍斧削的石壁上,一尊尊佛像肃立着,他们已经肃立了成百上千年,他们还会成百上千年肃立下去。

从龙门回到洛阳城里的旅店,他们都很累了。本打算早早睡下,可刚刚在床上铺好自己带来的床单,床单上立刻就落上了一层沙土。抖落掉之后,转眼间又是一层。他们感到奇怪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床单上落的不是沙土,而是密密麻麻成千上万只跳蚤。

这一夜,他们是在人蚤大战、辗转反侧中度过的。

刘敦桢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写道:“寓室湫隘,蚤类猖獗,终夜不能交睫。”

此一行,他们在龙门踏察了四天。

离开龙门,徽因和思成又去开封考察了繁塔、铁塔、龙亭,然后从开封到山东,考察了长清、泰安、济宁等11个县的古建筑。

在山东滋阳兴隆寺塔测绘

*本文节选自《林徽因传》(最新修订本),标题为编辑所拟。

点书影或“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林徽因传》(最新修订本)

张清平 著

32开  平装

9787101105162

39.00元

张清平著《林徽因传》,以灵动的笔触探向林徽因和她身边一群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呈现林徽因为了爱与信仰,无与伦比的一生。

畅销十年,好评如潮!

@才女的人生

林徽因的传记有很多,这本读上去最舒服。

@张焰

这本书看了很久,不想看得太快,因为文笔太好了,很舒服,是一种享受。

@Cindy0708

看完这本书,深深为林徽因、梁思成他们折服。人真正的生活,在灵魂所向往的地方。他们对艺术的爱,对北京的爱,支撑和点亮了他们的生命。我终于是相信,人生不是为了逃亡,乃是为了爱和信仰。

@冬日柚子茶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身体瘦小的、却有着强大精神的林徽因!无论是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也不论是在保护古建筑文物上,都能看到一个有着无比勇敢精神的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内页欣赏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