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把专深的学术专著通俗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9-08-16 14:49:20 作者:记者 夜 雨

  “学者要为解决问题而做学问,表面上的小知识,背后有大问题与大关怀在支撑。”这是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7月底在主持《生死秦始皇》新书发布会时,对该书作者、学者辛德勇所做的评价。


  秦始皇巡游南方时病死沙丘,秘不发丧。胡亥得赵高、李斯之助,矫诏即位,却登基不过3年便身死国亡。这段载于《史记》、流传千年的史实,近来竟因西汉竹书《赵正书》的出土而备受质疑。在《生死秦始皇》中,辛德勇一方面论证了《史记》等传世文献的信实性,另一方面揭示了《赵正书》作为小说的性质,进而重新定义了汉代及其以前的“小说家”。

  最近20多年来,各地历朝历代文物层出不穷,很多人希望用出土文献颠覆传世文献。该书的写作缘起,就源于辛德勇在去年暑假随手买下的一部影印书,其中收录了出土没几年的西汉竹书《赵正书》。他从书中读出了十来个大问题,于是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并写就《生死秦始皇》。

  不光《赵正书》,这些年许多出土文献似乎都指向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与历史常识背道而驰。辛德勇认为,中国自殷商以来就有以《史记》为代表的系统的历史记载,这套记载系统注重真实性,如果出土文献随便就能颠覆传世文献,那么我们的祖先岂不是一直在说谎?辛德勇从史料出发,一一驳斥了这些不经之论。

  辛德勇介绍说,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源自“考据”,是在对历史文献有广阔、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之后,对材料更为全面与根本的衡量和把握。他这两年在努力把艰深的内容,在表述上拉近和一般读者的距离,但这种专家与大众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通俗化。他认为让历史学回归于社会,回归于大众,是他作为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许多历史学家及畅销书作家正在做让历史学研究回归大众的工作,如历史学家罗新书写游记《从大都到上都》等作,通过在大地之上行走,而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探寻,并通过学术实践来回答。近期他推出了《王化与山险:中古边裔论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谈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既有对史料的严谨考证,也有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展示了其史学功底和史家情怀。最近因热播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而被大众关注的作家马伯庸,是其中最有大众知名度的一个,他在查找浩瀚文献的基础上,写下历史纪实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以明代多个基层政治事件,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在多个身份定位中,马伯庸自称是“一个桥梁”,以轻松简洁的方式,把学术界深奥的、比较复杂的学术成果告诉大众。

  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的当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和畅销书作家,为学术爱好者们写作,推出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读物。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