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3点,“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假与真——从《汉之季》《如临大敌》谈起”作者讲座对谈在成都文轩BOOKS高新店举办。活动的两位嘉宾分别是《如林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一书的作者黄博与《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一书的作者成长。两位嘉宾的作品是中华书局历史非虚构丛书“时光纪”的前两部作品,出版以后均深受读者好评。本次两位嘉宾就当下流行的历史非虚构写作方式与手法,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对“历史作品虚构与真实的取舍和博弈”“非虚构写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或是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切实、深入的讲述与交流。
黄博是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宋风成韵: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不与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扎布让的黄昏:1630年古格王朝的危机及其灭亡》等。
他的新书《如林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以宋仁宗时,民间和朝廷流传的一则谣言“甲午年,四川必会发生动乱”为切入点,讲述了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朝廷到民间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从四川到洛阳、开封,各种谣言不断滋生、蔓延,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书中描绘了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为这则谣言所做的各种准备,以及在这种恐慌之下的众生相。
在活动中,当被问到“对于历史非虚构创作的心得与体会”时,成长说道,历史非虚构与虚构作品的本质区别是,作品主体是否基于史实。但二者归根结底都是写故事,要让读者能看得进去,如果大家能通过我们的作品对历史有一定了解,那这就是我们的写作方向,但非虚构不能替代严肃历史读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了解历史的补充。黄博说道,我经常思考的是,我们说起一本好看的历史书,其实主要说的是这本历史书的文学技巧,但我作为历史从业者,需要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他讲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经历,曾经让学生在考试时写出对自己有影响的历史书,结果学生写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很多老师觉得不应该给分,但他觉得这三本书也能理清一些宋代的基础问题,所以在此事之后,他经常有意识地将学术语言转化成通俗读物的风格。
两位老师在回答“如何把握历史真实的‘度’的问题”时,他们分别结合了各自的作品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对此进行了讲述。成长老师说道,我在《汉之季》中,增加了场景与心理描写,比如在写到五丈原时,我对司马懿的心理进行了一定程度演绎,我认为在这里应该对正史的空白之处进行一些补充,而但凡是经人处理的史料一定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这一点无法避免。黄博讲道,史料是有层次、高下之分的,比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些史料本身既是历史的典范也是文学的样本,但另外一些史料,其实不客气地讲是比较平庸的,是朝廷交待的政治任务,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没有讲故事的观念,我在《如临大敌》上来讲述的是宋代不靠谱的花边新闻,以及对朝廷、历史、政局的影响,我这本书写的是1054年,这一年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也有一些小的事件,散落在各个史料中间,我需要将它们串联起来,但我在重组并解释史料的时候,其实也加入了我个人的理解,这些史料经过了我的挑选,其实也是我的创作的过程,那么很难说这是真实的,但通过作者对背景、细节的不断交待,会让读者觉得这是真实的,我觉得这是历史非虚构的意义所在。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优劣要看写作者愿不愿意将背景、过程、结果补充完整,也要看读者愿不愿意花时间来了解作者的创作。
现在很多读者认为,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与普通人是比较遥远的,普通人看历史时应带入小人物的视角。在谈及“怎样权衡小人物和大时代的关系”时,成长说,唐宋之后,基层史料多一些,能比较全面还原底层情况。但三国那时候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比较少,虽然也有一些户口材料,但还不足以完全还原底层的历史情况,所以很难出新。我选择的是大家关注度比较少的时期与人物,虽然三国是热门,但我选择的是热门里面的冷门,是诸葛亮去世之后的三十年的蜀国历史。这其中仍有大量对三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需要去挖掘和重新发现。比如刘禅、蒋琬、费祎、董允、张嶷、陈寿、诸葛瞻等等,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写,将这些故事汇集在一起会发现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历史细节。黄博说,历史写作者有这样的关怀是好的,但也不必刻意追求这样的写作方式,其实即使写帝王将相也能反映小人物的生活,不存在只有大人物的故事而没有小人物遭遇的历史,其实历史一直都是上下打通的,各位读者也没必要就把自己带入小人物,这取决于我们采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历史。“时光纪”这个系列目前出了我们两个人的书,我很喜欢,既写了大时代,也将大时代中的小事件、小人物以及其中的荒诞撕开给大家看,我在《如临大敌》中写了很多故事,其实在面对谣言的时候,所谓的大人物、小人物在行为模式是是基本一样的,这也能反映人们共通的一种情感。
以蜀汉政权下的微观视角
详解三国后期的博弈与斗争
成长 著
32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24-2
88.00元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之中仍然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信息时代更需历史之鉴
剖析北宋1054年甲午谣言引发的全国恐慌:
流言如何精准触发集体恐惧?
当代人必读的谣言传播学与危机治理史

《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
黄博 著
32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19-8
78.00元
宋仁宗时,民间和朝廷都在流传一则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朝廷到民间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从四川到洛阳、开封,各种谣言不断滋生、蔓延,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