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沈仲章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沈先生其实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颇富传奇性的人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先后求学、任教于唐山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期间,即积极参与了许多学术团体的文化活动,从而结识了众多彼时学术界与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诸如胡适、陈寅恪、刘半农、刘天华、胡曲园、金克木等人,而他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关联的人物越来越多,他因之成为彼时诸多历史事件的知情者和见证人。然而,因为沈先生生前为人低调,“不求出名,但求隐名”,他的独特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正逐渐被世人淡忘。直到晚年,沈先生才意识到,记录个人的经历也是一件大事,他本人已经没有精力去做这件大事,便鼓励女儿沈亚明完成他的未竟之业,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个人记忆——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众星何历历》,即是沈亚明女士“代父追叙”的结果。《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所谓“众星何历历”,典出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取“彰仰众先贤,兼喻天体万物互有引力,相互作用”之义。的确,沈先生既身处于一个众星闪耀的时代,且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尽管他本人甘愿退居幕后,从不借用名人的光环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但他一生结交的知名人士却有不少,其中不管是泛泛之交,还是平生知己,均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也获得了他们的尊重。沈先生是刘天华的高足,刘半农的弟子,他曾得到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的真传,也曾是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在西北考察时的重要助手。沈先生与陈寅恪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曾听过陈寅恪的梵文课,目睹陈寅恪先生提前来到教室,面对空无一人的听众席滔滔不绝。他曾与金克木在北海公园仰望星空,因公园关门,遂“不思归路”,荡舟在荷花深处,看了一夜的星,聊了一宿的天。他曾经得到胡适的提携,胡适不仅推荐他翻译英文科普读物,而且对他冒险救护居延汉简之举始终铭记于心,并再三策划嘉奖……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不算”(代前言)
第一篇 与陈寅恪(甲):缘分散记
第二篇 与陈寅恪(乙):困境呼救
第三篇 与陈寅恪(丙):小彭叙旧
第四篇 与陈寅恪(丁):书慰眼愁
第五篇 与刘天华:师恩组曲
第六篇 与刘半农(甲):塞北考查
第七篇 与刘半农(乙):补遗追思
第八篇 与陈珪如和胡曲园:穿裙“男孩”
第九篇 与周祖谟:函内剪影
第十篇 与金克木(甲):学语交友
第十一篇 与金克木(乙):天缘译友
第十二篇 与金克木(丙):难题四友
第十三篇 与徐森玉:逸事琐事
附文:吴克敏遗作:回忆徐森玉、沈仲章两先生
第十四篇 与钢和泰、卫礼贤和鲁雅文:佛经翻译
第十五篇 与洪涛生:筹演之戏
第十六篇 与斯文赫定:标本放行
附篇 沈仲章生平纪略/林友仁、刘立新撰
第十七篇 “料”“史”“随”“笔”(代后语)
第十八篇 “等”内留痕(亦为鸣谢)
沈仲章(1905—1987)一生经历丰富,涉足甚广,颇具传奇性。他的交际遍及三教九流,尤其是与文化界诸多知名人士都有直接往来。本书除了叙述他与陈寅恪、刘天华、刘半农、陈珪如、胡曲园、周祖谟、金克木、徐森玉、钢和泰、卫礼贤、鲁雅文、洪涛生、斯文·赫定等人物的交往外,还忆及胡适、傅斯年、赵元任、徐志摩、曹未风等人。沈仲章对早年不少学术团体、文化活动和历史事件,也是最知情者之一。他回忆的第一手资料,独特而鲜为人知。
作者自幼听父亲沈仲章讲述往年亲历,对许多片段相当熟悉。她在以随笔文体复述前辈口述的同时,兼作含有学术意识的初步探讨,既为史料补遗,也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踏脚石。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