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晏几道为宋代令词成就最高者,列名宋代十大词人之数。宋人陈振孙称其词“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清人陈廷焯称其词“措辞婉妙,一时独步”。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选录其词31首,数量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与周邦彦并列第三,可见其重要地位。对于晏几道《小山词》的整理,现当代已有几种注本,但皆较简略。中华书局出版的《晏几道词校笺》(杨景龙著,2025年8月第一版),堪称一部具有集大成性质的力作。全书700多页,50余万言,体大思精,校笺赅备,萃集丰赡。该书的特点,约有以下数端。 一、校本丰富,笺注详明 该书以《彊疆村丛书》本《小山词》为底本,广征博采,细致参校多种版本,包括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明钞《宋二十家词》本、明钞一卷本、清《四库全书》本、清四宝斋抄本、清抱经斋抄本、清晏端书家刻本、民国林大椿校本、民国王焕猷笺注本以及唐圭璋《全宋词》本等十余种,此外还参校历代重要词选、词谱中所录小晏词。读者手持一册,便可尽览诸本文字差异,与其他仅采少数版本校勘者相比,优势显著。 通过取校他人未校之本,该书对小山词文字多有正误纠谬。如《南乡子》“画鸭懒熏香”结句“便是无情也断肠”的“便是”,吴钞本、毛本、底本均作“更是”,于义未安。抱经斋钞本作“便是”,该书据改,显然于义更长。又如《归田乐》下片“渐少花前侣”一句,他本均作“花前语”,王焕猷本作“花前侣”,既与上句“绛唇青鬓”意脉密合,又与后起“花开还不语”避重,该书从改,使文本更见完善。 在笺注方面,该书先释语词、后析句意并征引例句,层次分明。尤为难得的是,其所引例句均不晚于北宋。当前不少古籍注本引用晚于作者时代的书证,难以真实反映词义源流。该书征引例句不晚于作品时代的严谨做法,在其此前所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中也一以贯之。在词语释义上,该书力求确当详明。如注《清平乐》中“莫愁家住溪边”句中“莫愁”一词时,先指出关于莫愁女的传说主要有三种:一为郢州石城莫愁,引《旧唐书·乐志》《文献通考》《容斋随笔》及《钟祥县志·古迹》等为证;二为洛阳莫愁,引《河中之水歌》及李商隐《马嵬》诗;三为南京莫愁,引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及洪迈《容斋随笔》中相关辨误。最后明确:“此处指采莲女子。”“莫愁”一词,素来释义纷纭,而本书笺注既能广征文献,又显得简明切当,堪称精审。 二、文献荟萃,辑评尽全 在文献资料汇集方面该书倾力甚多,力求完备。历代对小山词的评语被系统辑录,篇评附于各词之后,总评则统归于书末附录中。全书共收录篇评420余条、总评30余条,有关《小山词》的重要评语几已网罗无遗,远逾既有注本。此外,题跋部分还增补了若干他本未录的材料,如宋西山老人《小山集跋》、刘毓盘《小山词校记》、王焕猷《小山词笺自序》及夏承焘《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等,均具较高价值。其中夏承焘《校议》纠正了《四库提要》将晏几道“自叙”说成“无名氏跋”的错误,并指出晏几道自编词集是为了进呈“范姓者”,且辨明《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云《小山词》,原名《乐府补亡》。此说澄清了历来关于作者自叙、进献对象与词集原名的误解,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与晏几道相关的交游酬唱作品在该书中也被广泛辑录。在历来较常被引录的几首诗词之外,该书新辑郑侠《晏十五约重阳饮患无登高处》绝句一首,可证晏几道与郑侠乃“道义之交”;新辑邹浩《仲弓见访同过叔原》五律一首,诗中以谢安拟喻晏几道,与其在词史上所定格的风流才子形象颇有不同,为读者理解晏几道的生平与交游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疏解通透,阐释精微 该书于每首词“校记”与“笺注”之后,特设“疏解”一节,深入阐发词意、赏鉴艺术,显著提升了读者对词作的理解与品悟。此举在当今古籍整理著作中颇为少见,可见作者有意接续古人注经中“传疏”的传统,体现出自觉的学术追求与注释风格。该书“疏解”部分有三个特点: 其一,注重融汇本土与外来理论批评资源。除运用传统批评术语之外,更引入如“诗胎”“诗祖”“互文性”“母题”“原型”“叙事学”及“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等多元理论概念。通过这些术语工具的运用,不仅纵向追溯词作意象、主题与手法的源流,横向拓展比较视域,还有助于厘清每首词的抒情与叙事视角,弥补令词因篇幅短小可能带来的意脉中断或隐含跳跃。 其二,对词作的“疏解”深入具体,准确惬当。特别是对《小山词》名篇的解读,新意迭出,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三重时空”说,《生查子》“金鞭美少年”的“两幅背影”说,《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的“矛盾律”说,《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的“三重解读”说,皆令人耳目一新。 其三,该书“疏解”不回避个别作品存在的瑕疵。作者在充分肯定小山词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在题旨与意脉层面,小山词少数文本存在脉络凌乱、难以索解之处;在语言层面,词中意象、典故及语词屡见重复,同调词作之间用字措辞亦常有雷同,部分词作不仅语句相似,写法也趋同。这无疑有助于读者对《小山词》的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 四、生平词艺,多所发明 该书长达三万余字的“前言”,显示了作者的宏阔视野与理论功力。其中对晏几道生平的考证与词艺的分析,多有独到见解。 在生平考证方面,作者根据详实的史料,指出晏几道应生于1045年左右,卒于1113年或之后,修正了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其生于1030年、卒于1106年的成说。对于晏几道的个性,作者提出,虽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以“四痴”将其塑造为不通世故、疏离尘俗的形象,但在某些情境下,晏几道擅长应酬,甚至颇为周到得体。他曾将词作呈送府帅韩维,又进词集于“高平公”,并在词中屡屡自诩才名,可见并未超脱对声名的在意。此外,小山词中部分歌咏升平、交际应酬之篇,亦反映出其世俗乃至庸俗的一面。 在词艺分析方面,作者首先从题材、体调、风格等方面,论证了小山词的“追逼《花间》”,又从内容角度论证小山词的“高过《花间》”。这些详实论述,让陈振孙关于《小山词》“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这种大而化之的直观判断,得以落到实处,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集中论述了晏几道词的“诗人句法”与“清壮顿挫”的词艺词风,洞烛幽微,时有创获,尤其是对“壮”的阐释,特具卓识。作者认为,小晏词的“壮”,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和近似壮美的风格,这在婉约小词中殊为罕见。作者指出这种“壮”既植根于贵公子出身禀赋的豪宕天性,也有对词学传统特别是南唐词风的继承和借鉴。由此,作者对小晏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成说进行了修正。作者认为,“淡语”“浅语”实不足以见其本来面目,《小山词》真正撼动人心之处,是篇中饱满盛大的感情力量,其家道中落、党狱牵累、爱情无果带来的极度幻灭,决不止是“微痛纤悲”。应该承认,作者的看法更接近小晏词的抒情本质。 上述数端之外,作者不赞成缺乏基本文献支持的晏几道年谱编制,也不赞成在没有确切史料依据的情况下,勉力坐实晏几道词中经过艺术变形处理的恋爱对象和交往过程,并强为这些情词编年系地。这些都反映了该书作者求是唯实的为学态度。该书足多之处尚有,不再一一评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