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桥梁。在20世纪英语世界的汉学史上,《庄子》的译介与研究也占据重要地位。在学术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庄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于雪棠教授的《20 世纪〈庄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华书局2025 年6 月出版)突破传统研究模式,以学术问题为引领,从文本、关键词、哲学、文学和传播形态等五个层面,深入考察、立体呈现了20 世纪《庄子》在英语世界的翻译、研究和传播的情况。
第一,《庄子》文本研究。《庄子》文本是传播的源头。第一章介绍了西方汉学家对《庄子》作者、单篇创作年代、文本构成等问题的认识过程。研究表明,西方学者已吸收中国庄学研究成果,逐步认识到《庄子》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庄子学派的集体作品;单篇作品的创作年代有早有晚,并对传统内、外、杂篇的划分,文本的分层和构成等问题进行了辨析。基于以上认识,第二章介绍了汉学家依据各自理论,对《逍遥游》和《齐物论》进行了删改和重组,试图恢复一个更符合逻辑,更原始的《庄子》。作者的文本研究,并未停留于描述现象,而是追溯学术源头。经过梳理文献发现,葛瑞汉的“
删改”思路,直接来源于中国学者关峰,而关峰的思路则来源于罗根泽。
第二,关键词的研究。关键词是传播的核心载体。汉学家对关键词的理解和翻译,直接决定传播的效果和准确性。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考察了篇名中逍遥、齐物、养生、卮言等关键词的翻译情况,呈现出英语世界对《庄子》理解和阐释的多面性。例如,“逍遥游”的翻译有:自由安闲的漫游;快乐幻想的漫游,自由飞向超越等多种。作者分析了翻译的中西传统学术因子,认为理雅各翻译“逍遥”为“享受快乐”,是继承了宋代林希逸“
以儒释庄”的传统。同时,作者也注意到,经过《庄子》的英译,西方哲学因子也渗透过来,“逍遥游”的意旨,逐渐与自由、绝对自由,精神绝对自由等词关联,逐步取代了传统训释话语。第五章和第六章则从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学科角度,集中考察了“游”和“卮言”两个关键词的翻译和解释。这些阐释虽有理论先行,主观臆断之病,但对于解决西方本身的学术问题不无裨益。汉学家译解《庄子》,自然也是取东方之经典,为其所用。作为研究者,既不必为其同于我而欢欣,也不必为其异而怒目。
第三,哲学视角研究。《齐物论》的思辨性最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篇目。第七章梳理英语世界的《齐物论》研究,将李耶理的神秘主义、陈汉生的相对主义、乔柏客的怀疑主义、毕来德的语言认知论等主要理论分析,清晰完整地呈现给学界。《庄子》的奇妙语言和神奇思想世界,让西方汉学家借助各自理论,游走于语言构建的世界,观赏独到的思想风景。很明显,随着异质文化深入《庄子》,我们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能得到拓展,这是最大的获益。第八章聚焦于《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寓言,以中西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中心,比较和辨析了各家的思路和得失。作者分析爱莲心调整文本,梅勒误读郭象的案例,认为哲学研究不宜求之过深,走入学科话语的迷宫,应该回归个体生命体验,在梦初醒的恍惚状态中,去理解“庄周梦蝶”中的生命哲学。所谓求之愈深,失之愈远,这应该是作者多年从事《庄子》研究的深切体会。
第四,文学视角研究。在英语世界中,文学研究脱胎于哲学研究,后逐渐从汉学中独立出来。哲思和文学水乳交融,是《庄子》的本来形态,因学科分化和理论衍生,才呈现不同的面貌。第九章从学科分化的角度,梳理出英语世界对《庄子》的文学性认识的三个阶段:初期翟理斯从“
道论”中提出“ 生命主题”;中期白之提出清晰的文学观;晚期梅维恒等汇通文学与哲学,编选《秋水》等篇章,完整呈现《庄子》的文学特性。第十章则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梳理出英语世界对《庄子》的范式转化的三个阶段:初期翟理斯无理论的主题研究范式阶段;中期华兹生等从文化视角切入,深化文学主题研究阶段;晚期宇文所安等重视语言和注释,借助文本细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接受美学等理论,呈现《庄子》文学表达方式的特点。在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世界里,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是主要评价标准,而思想观念反居于次要地位。
第五,传播形态研究。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方式。但译本的形式和传播途径,都是传播研究需要关注的领域。第十一章介绍主题类编型译本。主题类编型译本,是编译者依据对《庄子》的认知,编选相关段落,并加以评注的传播方式。比如,翟林奈认为《庄子》充满诗意,是“用轻松和优雅的方式略过荆棘丛生的人生主题”;阿瑟·伟利则欣赏庄子的想象力和论辩艺术,认为不能用逻辑分析去解读《庄子》;托马斯·莫顿精心提炼主题,加以简洁生动的翻译,使其《庄子之道》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译本。第十二章分学术型、普及型和综论型,分别从传播的不同层面,介绍了冯友兰、戴维·欣顿、林语堂等人的著作。普及型选译本精选精译,巧妙化解艰涩的内容,更重视《庄子》的诗性和智慧,不比学术型译本水平低。第十三章从译本中的图像入手,重点分析蕾妮·卡罗尔·韦斯的绘本、冯家福译本中的摄影、彭马田译本的封面和插图,论述了视觉艺术与传播的关系。
可以看出,本书不是一部按时间线索,介绍《庄子》英文译本的书。本书的章节设计,体现出作者对经典传播问题的系统、深入思考。如果把《庄子》的海外传播比作大江大河的话,那么,第一部分的文本研究,就抓住了传播的源头,有了坚实的文本依据,就不怕传播的千变万化;第二部分的关键词研究,则直面中西核心观念的碰撞,可以欣赏激起的思想浪花;第三部分的哲学研究,则考察《庄子》的“
西化”过程,即英语世界用固有理论去解构异质思想,使之归化于西方哲学传统。第四部分的文学研究,则凸显《庄子》的诗性特征和东方特色,以别于重逻辑的哲学著作;第五部分的传播研究,更像描绘江河流域图,整体描述出《庄子》的传播途径。
传播学研究,可以写得很浅;但本书却写得很有深度。这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于雪棠教授一直从事先秦文学研究,著有《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和《先秦两汉文体研究》,对《庄子》的文本注疏和庄学问题,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到见解。因此,《庄子》英译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书中都能得到很好地化解。比如,德国学者梅勒的《庄子的蝴蝶梦:一位道学者的解释》着重解读郭象注,并提出隐含的哲学思想。作者指出梅勒对郭象的误解,通过比较原文和郭象注,揭示出梅勒的错误和原因。尤其,作者能追本溯源,揭示西方汉学家的中国学术传承。比如,英国汉学家巴尔福翻译“
卮言”时提到:“这只是一位评注者对卮言的一种解释。”那这位评注者是谁呢?一般人应该不会在意。但作者没有放过,根据巴尔福的翻译,梳理《庄子》的历代注疏,确认此说出自南宋褚伯秀《庄子义海纂微》引北宋吕惠卿的说法。如此缜密、细致地研究,是一般译本传播类著作难以做到的。
作者有丰厚的庄学积累,但没有形成自大的“ 成心”。面对英语世界对《庄子》的误读,乃至理论的生搬硬套,作者总能保持平和、开放的心态。在第七章的小结中,作者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学术背景、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不同,他们借助不同的理论,从《齐物论》中看到了不同的思想风景。风景虽异,但均引人入胜。”平和开放的心态,文明互鉴的视野,是《20 世纪〈庄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的特点,也是中国经典海外传播研究应该具备的风度。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