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追寻古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评赵运涛《中国古代“黑科技”》
评论人:王晓平《光明日报》( 2025年08月02日 12版)
2025-08-05 13:38:3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古人想象的有邮件撤回功能的香炉 图片为赵运涛根据古代文献描述,利用AI绘制
古人想象的自动杂技表演木人 图片为赵运涛根据古代文献描述,利用AI绘制
古人想象的“任意门” 图片为赵运涛根据古代文献描述,利用AI绘制
《中国古代“黑科技”》
赵运涛 著
中华书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体现于在国际上发明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体现在对芯片制造等“卡脖子”技术的奋力追赶上。自从李约瑟1954年起陆续出版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提出“李约瑟难题”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只是以实用技术为主,缺乏科学论证与抽象化的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差异”,似乎成为长久以来的“定论”。这一理解在无意识中落入了西方话语的陷阱,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有更新的认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运涛副教授今年6月出版的著作《中国古代“黑科技”》虽然不是针对这一“难题”而作,但却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古人的智慧,以及中西方是否有所谓“思维方式差异”的问题。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过去总有人说我们从1到100可以,别人有了创意,我们可以完善得很好,但总是很难做到从0到1。实际不是这样的。通过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
其实,作为书名的黑科技(Black Technology)最初源自日本作家贺东招二的小说《全金属狂潮》,原意指非人类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科技之上的知识,或违反自然原理的科学技术,随时间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为超越当前科技水平的创新技术或产品。赵运涛在整理中发现“古代中国在正统教化思想传播的同时,有一股‘暗流’一直在默默延续着我们的另一个传统,那就是对‘想象力’的传播”。由此,他力图展示“我们的文化基因从来就不缺少创意,古人有着各种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本书编述的目的是“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播想象力”,证明中国古人超前的“想象力”以及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丝毫不差。
查诸网络,不乏对中国古代“黑科技”的描写,但只描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数创造。齐欣所著《中国古代黑科技:古人比你想得更厉害》对这方面作了扩展,而赵运涛的这部著作则更为深入地将古代的一些发明加以分类,体现了他作为古典文献专业学者的深厚积累。在“序”中他直言,古代“经史子集”四大类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经史”,子部除几部经典之作,大部分为人们所忽视。这是因为它们多属儒者“不语”的“怪力乱神”之作,如《山海经》《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洞冥记》《拾遗记》《搜神记》等等。本书就从子书当中重新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杂取了“经”“史”“集”中的内容,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传说,涉及先秦到晚清的相关文献。对作者来说,“黑科技”意味着古籍中记载的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包括那些并非真实存在,但却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维的技术构想,以及那些今天已经实现或未来可能实现的奇幻想象,书中还收入一些古代文献中的神人、神奇动植物以及神奇法术,意图从“需求”与“愿望”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文献,从而打通古人的精神与今人的生活世界。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收录了十几种古代文献记载的案例。第一部分“古人的仿生智能系统”,走进古人的“机械仿生”世界,探索那些超时代的“机器人”设想与创造:从“周穆王时期”能抛媚眼、翩翩起舞的机关木人,到汉代能够察言观色、秉公断案的木偶法官;从三国马钧打造的自动杂技表演木人,到隋代用于情感陪伴的仿真人偶;从唐代能自动斟酒的迎宾木人,到宋明水上木偶剧的复杂机械装置,再到清代街头行走、演戏的自动木偶,可谓无奇不有。第二部分“古人的影讯技术系统”则记录了古人对信息传播与视觉技术的奇幻想象,诸如具有电脑般性能的“七宝灵檀几”,具有对远程通信邮件撤回、阅后即焚与全息投影等功能,宛如一个预言式构想。第三部分“古人的高能武器系统”描述了古文献记载的类似“精确制导导弹”的远程攻击武器,和类似“预警系统”“无人机”“信号干扰与压制系统”的构想,还有类似“激光”武器和“操控天气”的神秘装置。第四部分“古人的智慧家居系统”中则出现了自动降温凉殿,可调节温度的紫绡帐,会生春风的凤首木,能自行加热的暖玉鞍,带有自动灌溉功能的花瓶,以及带有天气预报功能的插花瓶。第五部分探讨古人日常生活中对“科技”的奇幻想象,其中不少已出现在今天的现实中,比如冷热可调的饮水机、自动净水器、为旅途休眠准备的储能食物,自动补充饮食的智能餐具,还有速成酿酒器、无明火加热的神奇锅具、自动排烟的聚香装置,还有能转账的盘子、可追踪交易的子母钱,以及“能看见身体内部”的古代“CT”、测试心理状态的“窥心镜”“照胆镜”,甚至还有能预警疾病的“风声木”。最后一部分“古人的智慧出行系统”,涉猎古人关于出行方式的技术实践与未来想象,如庞大的房车、稳如高铁的平稳车、自带计程功能的“记里鼓车”、秦始皇时期的“潜艇”、能在水面上行走的靴子、可以飞行的鞋子、地铁般的地下运输系统、会自主行驶和导航的自动化车辆等等,它们共同构成涵盖陆、海、空的古代“智能交通体系”。这些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幻想”,在今天大多可以实现或已经实现,不但证明中国人具有“源远流长的想象力基因”,而且也实证了想象力本身并不神秘,它们并非西方文化或西式思维的专属,它们是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物,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赵运涛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通俗性解读的代表作《历史的错觉》与《符号里的中国》广受市场欢迎,已成为畅销书。如他自己所言,本书是《符号里的中国》的延续:《符号里的中国》更关注古人对于祥瑞、神圣等精神世界的符号建构,而《中国古代“黑科技”》则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古人在“物”和“术”方面的想象与技艺。它通过系统的整理,整合起分散在古籍中古人的各种奇思妙想,形成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作者以现代科技视角进行的解读,则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适合广大青少年及对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感兴趣的成年人阅读。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该书旨在培养读者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敏锐的好奇心,因为探索精神、好奇心与创造力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素养。这种对“创造性与前瞻性的想象力”的吁求,对探索能力及提出新问题能力的关注,使得《中国古代“黑科技”》兼具学术价值与普及意义,在当下中国学界和文化界倡导“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可谓适逢其时。
(作者:王晓平,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黑科技”
发布时间:2025-06-27
作者: 赵运涛著
ISBN号:9787101171266
价格:
¥98.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