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程羽黑评《唐诗所以然》|唐诗何以然?
评论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程羽黑
2025-07-22 14:46:27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唐诗所以然》,[美]蔡宗齐著,中华书局,2025年4月出版,312页,48.00元
读蔡宗齐先生这本书,极为畅快。首先,它不像很多同类著作,纠结于唐诗“写什么”——对诗来说,“写什么”恰恰是不重要的,关键在“怎么写”,蔡先生此书则更进一步,讨论“所以然”——唐诗为什么这么写?作者天元落子,起手便高,开篇说明本书由纵横两线构成,“纵”是时间上的形式演变,“横”是空间上的类型比较。在这一框架下,七十二首唐诗名作分属十三个主题,章法严谨,奇正相生,显示出蔡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
十三个主题皆富新意,益人神智。如作者讲到诗体和题材的关系,表现禅意的诗适合用五言律绝写,而咏史诗宜用七言律绝写。合书细想,这个判断真是精到,禅意和咏史都讲究滋味,不过两者相反,前者是字越少越有味,后者是字若少不够味。在第八个主题“怀古绝句:为何五言无法PK七言”中,作者认为杜甫《八阵图》写得不够好,“五绝怀古,诗圣难为”,不迷信名人名篇,极见识力。我觉得《八阵图》就是首庸作,历来关于此诗诗意的讨论极多,有人认为这是好诗的证明,在我看来正好相反——一首二十字的五绝本当以简明见长,引起这么多争议,要么是没把意思写清楚,要么就是必须由读者注入微言大义才能维持名作的地位。
进一步说,很多五言律绝咏史名作其实都写得不够好。如收入《唐诗三百首》的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我早年读到,便觉乏味:这不就是把刘备父子的一生复述一遍么?当时有崇拜名作的心理,所以也不敢说,总觉得是自己鉴赏水平不够,而整部《唐诗三百首》,我最喜欢的七律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干净利落的开头,颔联是绝佳的电影镜头,颈联极沧桑,一结虽是凑韵,却也不失自然。同一个作者,同样是咏史诗,为何差距这么大?
读了蔡先生的书,我似乎悟到了“所以然”——我想是因为,咏史的感情需要流露、摇曳,这是五言律绝难以胜任的。比如《西塞山怀古》颔联里的“几回”“依旧”,都是句眼,读者的心就在这几个字间飘荡,如果是五言就插不进去了。五言的感情是没有摇曳余地的,就像狭窄的空间拉不开一条横幅。它能不能安置情感?能,但这个情感是凝固的,不是摇荡的,“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凄凉”就定调了,像一个特写镜头,不会再有变化。
那么五言能不能咏好史?也不是不可以,需要把篇幅拉长,变成五古,像陶渊明《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何等跌宕。“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又何等摇曳。越发觉得陶公是五言圣手,李杜不及。
凡事两面,五言律绝的这份含蓄正好用来书写禅意。反过来说,把表现禅意的诗写成七言如何?举个例子,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七言中类似的作品如张旭(作者有争议,不赘)《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乍看也像回事,但后者实际上仍然是情感的荡漾,最后来个问句,如山歌问答,音乐性十足。前者则极幽寂,是无声境界。《桃花溪》算是含蓄的,庸手还容易把诗写成偈,因为七言易露,禅意之诗无“情”可露,便会露出“理”来,而禅理恰恰是不可露的,“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就像香水打开盖子就会挥发。露了禅理,诗便不成其为诗,而成了“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样的宗门偈子。
说唐诗,李白自然是重头戏。蔡先生对李白也有极为精彩的见解,让我看得很激动,每看两句,就要合上书,去院子里走一走,消化一下蔡先生的思维火花。比如蔡先生讲《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拟人只为找玩伴”,一语点破李白的妙处。这首诗其实一般,但蔡先生所论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确实能代表李白的一种特质。我觉得长久以来对李白有个误解,认为他的特点是豪放,豪放又被片面理解为说大话。这种说法很有问题:说大话谁不会啊?如果这就是李白,微信群里话最多口气最大的那位也是李白了。遗憾的是,很多诗人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学李白的。比如清代诗人黄仲则,明明诗里到处是“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样的寒酸之语,偏要学李白做大言无忌状,让人看着很难受。
清代南薰殿藏李白画像
蔡先生揭出了李白真正的特点——以万物为玩伴。正因他以万物为友,所以显得逍遥恣肆,不受羁勒,给人以豪放之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尽人皆知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话的功夫就多出两个朋友。这种热爱朋友、无中生“友”的心态,使李白非常善用拟人手法——这里的“拟人”还不只是像人,更是赋予万物以生命,正如蔡先生所引“山衔好月来”,其实是把山当成了鸟。有时李白甚至会让自己的器官飞起来:“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类极致的拟人化,是李白诗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这是从哪儿学的?我想大概是受了屈原的启发。《楚辞》里有很多驱遣神灵的情节,比如《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吾令帝阍开关兮”“吾令丰隆乘云兮”,《九章》:“令五帝以折中兮”“吾使厉神占之兮”,《九歌》:“令飘风兮先驱”;等等,仿佛整个天地围着作者转。不过屈原驱策万物,有一种现实中过得很压抑而在幻想世界里为所欲为的报复性快感,写法也比较单一,李白则挥洒得多。他是真把万物当成了朋友——问题来了,既然是朋友,为什么还会像对待奴仆一样呼来喝去?我觉得李白的想法是,好朋友亲密无间、无所不可,不必客客气气、瞻前顾后。史书记载李白让高力士脱靴,说他蔑视权贵,我想李白一生追求功名,不至于这么矫情。他应该就是天生洒脱,不把使唤人当回事儿,对朋友也一样——如果连这都要计较,还算什么朋友?
蔡先生讲李白,还提到了一重著名公案。唐人徐凝的《庐山瀑布》“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常被视为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效颦,东坡评之为“恶诗”,骂名流传千古。蔡先生没有人云亦云,认为徐诗虽不及李诗,“但也不是那么糟糕”,并以五十年前的亲身经历作证。我同意蔡先生——徐凝的不幸在于对手过于强悍。
徐凝的诗为什么平庸?众说纷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比喻没有“增量”。瀑布远看像条白练,这是很贴切的。单论“像”,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反而是夸张的,不及徐诗准确。但比喻的目的并不是准确——否则不用比了,古人有云“以弹喻弹”,最符合物体形象的就是该物本身——徐诗的问题恰恰是太像了,喻体比起本体没有增加什么,比喻的意义何在?
李白的比喻好在完全是作者的主观感觉。一般认为他擅用夸张手法,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换个角度说,“夸张”未尝不是作者在某一情境中的真实感受,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外人看来是夸张,情人看来则是实情。“白发三千丈”夸张,但老人梳发而叹,觉得白发多得不得了,“三千丈”确实反映了这一刻的心理印象。“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如此,令人身临其境,诚如蔡先生所说,“让我们领略飞流瀑布所释放那种宇宙级的力量”,喻体比起本体,增加的正是诗人的实感。
说到比喻,蔡先生对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之喻也有新见。他反对将《锦瑟》归为爱情诗,认为其中间二联的比喻反映的是李商隐信奉佛道的情怀。蔡先生释“沧海月明珠有泪”,引《送臻师》“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为证,说明此句是李商隐在反思自己的奉佛之情。这一见解非常精彩,值得申说。此句的意象还让人想到《碧城》的尾联“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珠”是珍贵的象征,情人可以称“珠”,如“掌上明珠”(这一典故出自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本指情人,后世多指女儿);修行的证悟见地也可称“珠”,如“心珠”(如梁简文帝《释迦文佛像铭》:“心珠可莹,智流方普。永变身田,长无沙卤。”)两者还可互通,如《五灯会元》:“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这里的“掌中珠”显然与修行有关,指众生本具的佛性。
那么,李商隐诗中的“珠”究竟何指?应该两说。《送臻师》的“珠”明确是指后者;《锦瑟》《碧城》则两者皆可。在大量无题诗(《锦瑟》《碧城》取头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中,李商隐利用同一意象的多重内涵制造诗之复义(ambiguity)。“沧海月明珠有泪”指修行,有《送臻师》为据;指情人(亡妻?),则可从“珠有泪”一语得到证明——不是人的话怎么会有泪呢?而此句又让人联想“鲛人泣珠”的典故,在字面上也可解为珠上带泪。总之,正是通过语义的模棱,李商隐构造了“碧城十二曲阑干”般繁复多层的理解空间。
《晩笑堂竹庄画传》中的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诗有三大主题:政治、爱情、修行。三者的共通点是不宜直说——政治有忌讳,爱情要含蓄,修行需隐秘;而它们之间本身就有交汇。以爱情与修行为例,李商隐可能是后世所谓“泥水丹法”的修炼者,诗中多有暗示,如《碧城》“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下笔狂放,当代学者钟来茵指出其中典故出自房中术著作《交接经》;而李商隐诗中的女子,很可能既是情人,也是同修,如《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偷桃窃药”云云,语甚暧昧,既可指修炼,也可指交接,依“泥水丹法”奥义,两者是一回事。
李商隐常用无题诗表达这些隐秘而互有交汇的主题。无题的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不同之处在于,“《诗》无达诂”是因为书阙有间、文献不足,李商隐则是有意隐去主旨,达到迷离惝恍的效果。这些作品就像著名的鸭兔图形,可以看成鸭头,也可以看成兔头,只是角度不同,不存在孰是孰非。蔡先生揭出其中的“修行”面相,正可打破单一化解读的局限。
李贺是对李商隐影响最大的诗人,蔡先生根据诗体分类,将李贺的七古《金铜仙人辞汉歌》放在书的最后一章。他说怀古诗一般按照“感物写情”的模式来写,李贺此诗“却借鬼神故事、奇幻的传说来怀古,通过叙事写物的细节,抽出一丝丝伤感和无法言传的情感移入神秘诡谲、鬼魅出没的意象世界之中”。此论独具慧眼,于我心有戚戚焉。
李贺怀古诗的特点,是尽量隐去历史的名相,营造现场的氛围。“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怀古诗的通常写法,工拙不论,叙事都离不开史书的记载。李贺则不然,他会借史书的片段,将自己的想象注入其中,使历史成为充满可感细节的场景。《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李贺在小序里交代了历史背景,但在正文中几乎不再提及史事,所有的描写都集中在师心独造的意象和感觉上。《公莫舞》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诗的主题鸿门宴是咏史俗套,但李贺是这样开篇的:“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没有《史》《汉》熟典,全是想象的细节,呈现出青铜般的质感。
我觉得李贺是一个感官主义者,他无法容忍抽象的历史名相,必须要将之具体化、可感化,这使他的怀古诗风格与他人迥然不同。唯一的例外是《白虎行》,全诗充满历史名词,相当于把秦汉之际的历史复述一遍。此诗与李贺通常的风格相差过大,古人已疑其为伪作(如南宋吴正子说:“显然非长吉手笔”)。那么究竟哪种写法更好呢?很难说。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全是想象,那还有什么“怀古”可言?但换个角度看,历史的名相只是一个个可以互相交换的标签,诗意的想象才能让“古”活过来,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正如西哲所说,“诗比历史更真实”。
蔡先生此书胜义纷呈,可供发掘者甚多,限于篇幅,只能略举数例。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去年香港棋会上聂卫平老师的一番话。有人问聂老,人类永远下不过AI,下棋还有什么意义?聂老说,有了AI,更能看清人类思维的特点。换言之,人类虽然永无战胜AI的可能,但可以转而探究棋之“所以然”。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所作诗词已可乱真,尽管很多诗人坚持自己写得更好,但在旁人看来,他们这么说的唯一底气来自诗歌不能像围棋一样分出明确的胜负。但人类写不过AI,并不意味着诗歌失去了意义。我们反而可以超越具体的创作之域,去探究诗歌作为一种思维的特质。其实诗性思维人人皆有,潜力巨大,开发出来对人类、对社会有极大的益处,远比诗人写诗重要。套用禅宗的话,此书探究诗之“所以然”,正是“向上一路”。
唐诗所以然
发布时间:2025-04-25
作者: [美]蔡宗齐著
ISBN号:9787101170757
价格:
¥48.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