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杂传辨体考源 叙录融通古今 ——读熊明《汉魏六朝杂传叙录》
评论人:薛国礼《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19日 12版)
2025-04-21 14:53:10
分享
收藏
1
点赞
评论内容: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
熊明 著 中华书局
杂传,在史志书目编目中著录于史部,与正史、杂史等史部子类并举,宋以后多称“传记”。自20世纪现代学术以来,学界结合中西方经验所定义的“传记”具有总称性质,“杂传”也就失去了其自宋以后的名称,这致使杂传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仅在以“传记”称名的研究中偶有涉及。在此背景下,将杂传视为独立一体进行整理、研究肇始于熊明教授。熊明治杂传二十余年,相继出版《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2022年修订版)、《汉魏六朝杂传集》(中华书局2017年)、《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中华书局2024年),三书广涉汉魏六朝杂传的诸多方面,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拓出杂传研究这一块新的沃土。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以下简称《叙录》)一书最鲜明的特征是融通了现代学术研究之路径与传统叙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重构了杂传叙录的研究范式。其学术价值,也为学界所重视,获评2024年度中华书局“古籍文献类十佳图书”,又入选了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的理论研究作品。
古今结合:杂传文体及其文学性的辨析
欲要进行杂传研究,必先厘清杂传的基本概念,《叙录》“例言”第一条就指出:“汉魏六朝杂传者,即汉魏六朝时期正史以外、与列传相类之传人篇什……如史志书目杂传类所包括之‘志怪’‘科录’‘名号’‘谱系’等类,则不在其中。”这一界定是融通古今学术观点所下的定义,“正史以外、与列传相类之传人篇什”是鉴于自《隋书·经籍志》起历代史志书目将杂传著录于史部之下,而与正史、杂史并举,将“志怪”“科录”“名号”“谱系”等排除在外则是充分考虑现代学术的文体划分问题。如此,兼顾古今学术观点,对杂传文体进行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方使之成为现代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文体。
释名之后,熊明对汉魏六朝杂传进行了宏观的统筹与审视,对五百多种杂传进行稽考甄别,以时代先后分为“两汉杂传叙录”“三国杂传叙录”“两晋杂传叙录”“南北朝杂传叙录”“汉魏六朝杂传存目”五编。接着对每部著作进行微观的研究,品析其撰述手法、艺术特征、影响等。如作者在叙录《钟离意别传》中指出:“《钟离意别传》所存诸事,虽平实而详赡细致,主要在于展现其忠君恤民、正直清廉、宽容仁厚之性。而为鲁相修夫子车得孔子素书事,虚诞离奇,则又近小说家言矣。”如此品析作品撰述手法、艺术特征,正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而将杂传与小说作比,以个案总结整体,又是宏微结合的典范。可以说,依传统叙录确立“杂传”整体特征,同时借现代学术辨析“杂传”文体与艺术手法,有助于学术界厘清杂传文体演变脉络,深化对其叙事结构与美学价值的研究。
涸泽而渔:遍集群书的学术志趣
李剑国先生认为“叙录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研究目的和特殊操作方式的著作形式,它要求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群体对象(作品)逐个进行个别研究”,而这种研究须是全方位的,“所谓全方位,一是从总体说的,指的是尽量把某一时代各种类型的全部作品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至少不能有比较重要的遗漏”。熊明曾受教于李剑国,深受“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方法濡染,并以“涸泽而渔”、遍览群书为学术取向。
《叙录》一书涵盖西汉至隋亡杂传523种,同时,征引材料极为丰富,仅参考基本古籍便达215种,尚未统计非常用典籍与当代著述,以《益部耆旧传》为例,文中不仅叙历代之著录证其作者、考其成书与递变,更简括诸书所引《益部耆旧传》71条,其中征引文献除涉及《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这类正史资料和《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编珠》《初学记》等各类古代类书外,还兼及现代学界研究成果,如王仲镛《陈寿〈益部耆旧传〉探微》、李纯蛟《陈寿行年钩沉》、曹书杰《陈寿〈益部耆旧传〉成书年代考》等,将与《益部耆旧传》相关的材料网罗殆尽,实可见该书收采之富。此外汉魏六朝杂传许多作品散佚已久,只有零星片段散见诸书,也赖作者不辞辛苦,遍览群书,将之一一检出,如“《列士传》久佚,佚文今散见于诸书征引”,作者遍阅《琱玉集》《路史》《广博物志》《敦煌类书》《文选》《史记》《后汉书》等三十余种古书,以人名为目,条列所存佚文共计16条。这些丰富翔实的材料构成了一个经纬细密的知识网络,纵观之可见杂传在汉魏六朝的嬗变演进之迹,横览之则可知单部杂传的成书、著录、流传、影响、历史定位等。
论从史出:考证路径的别择与通达
“叙录”一体一般认为源自刘向《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清代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叙录”具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功用。
该书在阐述观点时,追求论自史出、妥帖可靠。例如在《列女传》一篇面对刘向生卒年的争议问题,作者便一一列举出古今学者的不同观点及例证,再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绥和元年(前8年),此即刘向卒年,再上溯七十二年是元凤二年(前79年),此即刘向生年。故钱大昕、钱穆等的推理是合理的”。此类实例在书中不胜枚举,几乎达到了凡引必注的地步。除“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外,还纠正了前彦时贤的不少讹误,新见迭现,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锐利的学术眼光。叙录《吴质别传》时,作者注意到侯康、姚振宗分别将《吴质别传》征引补录入《补三国艺文志》《三国艺文志》中,作者据《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刘桢传》附录《吴质传》,判断《吴质别传》当成书于晋,而侯康、姚振宗二人补录入《补三国艺文志》《三国艺文志》当误。《叙录》一书在考证时一方面多引用古代史料,同时征引了大量现代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以事实决事实”,结论妥帖允当,另一方面新见时出,启发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思考。
总之,关于杂传文体,历来学者缺乏关注,更遑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检阅、叙录、研究。《叙录》一书对汉魏六朝杂传做了系统的爬梳整理,填补了学界关于杂传研究的空白。这种融通古今的叙录撰写方式又能沾溉后学,期待有志于杂传研究的学者以是书为津筏,继而推动杂传研究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
(作者:薛国礼,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精)全二册
发布时间:2024-03-14
作者: 熊明著
ISBN号:9787101164275
价格:
¥158.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