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评论人:上观新闻 作者:吴艳红
2025-02-19 14:49:54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讲了差不多30年的课,有自认很重要而值得三复其言的内容,也有放言无忌的东张西望和跑野马。”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陈引驰著,中华书局2024年出版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提到朱东润先生的意见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如果讲不通,可能就是无法讲通的,上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倘若句句都讲得通,肯定就是不对的。”这意味着常识往往就是真理,陈引驰重视常识,其新著《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突破教科书式的模子,书中有讨论,有推断,有质疑,有互参,有搁置不论,不局限于各种具体的文学史知识,而是重在梳理文脉演进的关节转捩处。
何谓文学史、何谓文学、何谓中国文学,这是讲文学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陈引驰没有回避,在导论里澄清了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概念。
关于何谓文学史,陈引驰指出这首先不是一个历史的、事实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术的、理论的问题。“文学史实际上都站在文学发生的时间之后,是后人对于前人的判断,按钱(锺书)先生的说法,就是‘野孩子认父亲’,是‘暴发户造家谱’。”这说明文学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察方式与理解方式,避免了单一与刻板。“仅将所谓的文学文本连在一起,该如何构成文学史?”“文学活动、文学事件能否构成历史?”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看法,陈引驰设疑后解疑,提出更具包蕴性的看法:作品和作品之间、文学事件和文学事件之间,要具有内在的联系性,才成其为文学史。文学史是要建立一种内在联系性,把文学作品、文学相关的活动连缀成一个序列。所以文学史首先是“叙述”,通过主体性建立起序列关系。
关于何谓文学,陈引驰追溯了“文学”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文学”在《论语》“孔门四科”中,指的是古代文献;在汉代,“文学”范围依然较广,而“文章”更近于今天所讲的文学性文字;在《世说新语》之《文学》篇诸多条目中,依然可见文化、学术兼容其中,而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开始,出现了着重在书面文字书写的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陈引驰用核心文类(韵文、散文、诗歌、小说等)告诉读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观念本身是发展的。而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他也并不给出定义,而是举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超越时空、感发生命的力量,赋予文字以文学的价值”。
关于何谓中国文学,陈引驰从文字形式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学音、形、义的特点以及言、文分离(即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很大),“中国文学其实是一种具有很高书写性、修辞性的语文传统”,文言传统让今人能读懂几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这正是文脉延续下来的原因。从内容旨趣角度,陈引驰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做比较,指出中国文学关注现实经验,最高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
对于这些核心概念,陈引驰并非用习见的下定义方式,而是以讨论、商榷的口吻进行了对话式的讲述,亲切有味,通情达理。这也正印证了副书名“讲录”——基于课堂互动,可以把思维发展的过程、旁逸斜出的巧思、心生欢喜的瞬间毫无滞碍地分享。
陈教授借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的提法提出了“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全书详写了三个轴心时代——先秦时代、唐宋之际、近现代之际,将文学史的脉络或趋势一一展现,呼应了书名“文脉的演进”。如文学对音乐的脱离、诗赋地位的消长、宋诗对唐诗的趋附与逆反、宋文对唐文的承传、清代桐城派作为古文运动最后的硕果、现代白话文对翻译的吸收、小说从文体边缘走向中心,这些重大的趋变抽丝剥茧般揭示出来,让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系统建构中体会文脉的继承与革新。
谈到文学对音乐的脱离,陈引驰指出:早期文学具有多元文化样式的综合性,如《诗经》与歌舞关联,是可以歌唱的;《楚辞》的一部分与宗教祭祀关联,也是入乐的。在文学脱离音乐的过程中,赋是第一个脱离音乐的文类。“不歌而诵谓之赋”,赋是完全脱离音乐、以文字为主的文学样式,发展出修辞的意识,成为中国文学史演进的重要线索。
赋是汉代到六朝的核心文类。当时重要的诗人没有一个不写赋的,如“情兼雅怨”的曹植写了名垂千古的《洛神赋》。直到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诗赋地位的起落升降,诗越来越重要,赋的重要性则慢慢下降。陈引驰指出,赋的功能重在体物,情志的抒发则主要由诗承担,到唐代,诗的重要性超过了赋。这也呼应了赋最初以宫廷等权力中心为主要的书写场域而繁荣,而唐以后文学场域从宫廷到都城再到突破地域限制,文人身份多样化,文学越来越从类型化、普遍性的情感发展到个性化、具体性情感的趋势。
▲图源:视觉中国
唐宋诗是诗史变革的大关节,唐宋古文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唐宋诗的关系、唐宋文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长盛不衰的话题。陈引驰花了相当篇幅讨论这两个大问题,最后指出:“唐宋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而唐宋文则是前后相续、一脉相承的。”诗歌和散文是古代长时段里的核心文类,其通变关系是文脉演进的一大线索。
“随着政治、文化形式的根本转变,以及西方文学经验的影响,中国文学传统在19世纪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陈引驰用精要的篇幅点出了近现代文学的种种变化——不同于传统白话文的现代白话文写作、核心文类变成小说、文学的流通方式由酬唱传阅变为杂志发表和图书出版、写作成为文人的职业、翻译家将西方传统带到中国文学之中,并一针见血指出: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学“更多是反叛而非继承的关系”。
谈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只在自家宝库里巡礼,虽无可厚非,但终显格局不大,若能请来异域学者参加妙谈,则更是一件美事。陈引驰在书里就请了不少汉学家来,如内藤湖南、宇文所安、孙康宜等,但并不是唯他们的观点马首是瞻,而是把中国古代文学史放在中西比较的视野里,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是描述唐宋之际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的状况,陈引驰以之观察中国文学,将第二个轴心时代锁定在唐宋之际,用相当篇幅讲述了宋诗走与唐诗不同的路数而确立“宋调”,宋文则接续唐代古文,更趋向平易畅达。
陈引驰在谈论作品时,笔端有人——作品里的人、写作者,乃至自身的血肉与性情。从对人性的透视、人物的细节、对照的刻画、剪裁的手段、场景性书写谈《史记》,不仅谈了里面的人物,也谈了司马迁——如司马迁评价商鞅刻薄少恩,明显不喜欢他,但依然有同情的了解,能发现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更见出陈引驰的理解力与悲悯心。
提到自己喜欢的三位文学家——陶渊明、白居易和苏东坡,陈引驰认为他们“完成”了自己:能在挫折中理解生命的有限,进而通达、包容。他尤其喜欢陶渊明,在六朝诗歌章节专门有一小节“陶渊明:从玄理到田园诗”,还附了长文《走向田园的陶渊明》。陈引驰不是把陶渊明当成一个纯粹的文学家,而是一个具体的人,从他的政治、生活选择中,从他的实践中看他的诗文,为他在文学史上画像定位。
陈引驰特别激赏王小波的自述,从中意识到翻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古代文学的传统。陈引驰称这是王小波“一个人的文学史”,而《文脉的演进》不同样是陈引驰“一个人的文学史”吗?
“讲了差不多30年的课,有自认很重要而值得三复其言的内容,也有放言无忌的东张西望和跑野马。”而正是这般“东张西望”和“跑野马”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让陈引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有了个性色彩——大开大合、细节充沛、见真性情,能与读者千百次产生共鸣。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
发布时间:2024-12-16
作者: 陈引驰著
ISBN号:9787101169072
价格:
¥118.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