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中华书评
>
详细页
从校勘出发的版本研究——评王锷《礼记版本研究》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张学谦
2019-08-12 00:53:06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经书版本研究是经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下的学术热点。近年来,随着《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影印丛书的出版和海内外图书馆藏书的数字化,越来越多的版本影像得以被研究者利用,推动了经书版本研究的深入发展。王锷《礼记版本研究》是首部以现代学术论文形式研究单经版本的著作,对其他各经的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王锷教授长期从事礼学研究,注重为学次第,先从目录版本入手,编纂《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全面清理历代礼学研究论著,指示礼学研究门径。次成《〈礼记〉成书考》一书,考察《礼记》撰集成书的过程,折衷众说,提出新见。此后又从事《礼记郑注汇校》的工作,汇集众本,校勘文字,判定是非。在此过程中,作者对《礼记》的重要版本有了不同于既往研究的新认识,故而撰写成系列研究论文,本书正是其中十二篇的结集。编排上,大致按照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注疏本、注疏附释文本的顺序,各系统中再考虑版本的时代先后,又殿以《〈礼记〉版本述略》一文,作为全书之总结,逻辑清晰,结构谨严。
作为一部优秀的版本研究著作,本书有两大特色。一是巨细靡遗的版本记录。版本学以书籍本体为研究对象,优秀的研究者会关注、记录、分析此版本的所有细节,由此入手,方能得出此书的刊刻时地、递藏源流等重要信息。对于某一版本,本书记录的内容包括:完缺情况、分卷分册、行款版式、卷端卷末题署、刻书木记、字体、避讳、刻工、藏印、批校、圈点、题跋等。这虽是版本研究的基本要求,但要做到记录的全面和准确却并不容易。本书研究的经书版本大都十分珍贵,递经收藏,藏印累累,以往的研究者多是摘录,缺漏甚多,不能全面反映其递藏经过。本书则以卷册为单位,详细记录每一藏印及其钤盖位置,同时也纠正了一些既往著录的错误。记录藏印之后,还要确定各印的归属。本书作者曾整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对历代藏书家十分熟悉,故能准确判定藏印归属,从而复原出各书的递藏源流。如通过对国图藏八行本藏印的记录,分析出八行本自孙承泽、季振宜、吴泰来、孔继涵、盛昱、完颜景贤、袁克文、潘宗周,最后到北京图书馆的清晰递藏源流,细致、完整程度都超越前人。经书版本中的历代题跋既反映了不同时期学者收藏、利用此书的情况,又是揭示此书价值与版本源流的先行研究,故本书全部录文,并一一分析前人所言之是非。
刻工是鉴定版本刊刻时地的重要依据,故本书对每个版本的刻工都作了穷尽式的记录。具体来说,先逐次记录各卷刻工姓名及刊刻页数,极便读者复核,再做成刻工刊刻页数统计表,非常直观。当今学界可资利用的宋元刻工名录主要有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宋板刻工表》、张振铎《古籍刻工名录》、长泽规矩也《宋刊本刻工名表初稿》、阿部隆一《宋元版刻工名表》等,但以上诸书或是据他书转录,或是收录不全,距离满足精细化版本研究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当下的版本研究者应以原书或仿真影印本为据,重新清理宋元本刻工,以精细的工作、准确的记录为完备的宋元刻工名录的编成打下坚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八行本原版与补版刻工的细致记录,不仅可以修正既往记载的疏漏,而且可以为学界编纂新的刻工名录提供借鉴。
记录版本信息之后,就要判定此版本的刊刻时地。为此,需要综合考察刊记、字体、避讳、刻工等信息。如婺州本有“婺州义乌酥谿蒋宅崇知斋刊”刊记,婺州是今浙江金华,刊刻地点比较明确。而本书判断婺州本是南宋孝宗时期刻本,则主要依据避讳和刻工。婺州本避讳至“慎”字(孝宗嫌名),但很不严格,多数不缺笔。刻工中姓名完整者仅有李焕一人,曾刊刻《武经龟鉴》《春秋经传集解》等书,其中《武经龟鉴》为杭州刻本,有孝宗隆兴二年御制序。虽然也有刻工重名的可能性,但综合避讳和刻工两方面的信息,推测婺州本刊刻于孝宗年间仍是比较合理的。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细致而全面的校勘工作。作者历时十年从事《礼记郑注汇校》工作,全面掌握了《礼记》的重要版本,故能基于校勘,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具体到某一版本,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抽取部分卷次,以研究对象为底本,选取其他代表性版本与之通校,列出全部异文,并裁断是非,这要求作者有扎实的礼学基础。然后分别统计底本优胜和错误的条数,就可看出其文本质量与文献价值。
以抚州本为例,作者选取绍熙本、婺州本作对校本,以阮刻本为参校本,将《檀弓》篇异文一一列出,统计各本的错误率,抚州本最佳,绍熙本最差。这与《礼记郑注汇校》经过全文通校后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说明这种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比异文,本书也指出了不同版本间的继承关系。如作者抽取《檀弓》篇,以余仁仲本为底本,校以抚州本、绍熙本、婺州本等,通过分析错误的沿袭情况,得出“绍熙本之刊刻,当是以余仁仲本为依据”的结论。十行本是附释文注疏系统的源头,影响深远。作者细致考察了《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十行本《附释音礼记注疏》,通过与其他版本的对校,指出经过明代多次修版的十行本存在缺页、倒装、墨钉、文字讹误等种种缺陷,质量最差。阮本所据也是这种屡经修版的十行本,之所以能补足部分原本为墨钉的缺文,作者认为是依赖惠栋校宋本的成果。这些通过校勘得到的结论皆坚实可信,为我们深入理解各版本之间的关系,选择整理底本或研究对象指明了方向。
限于当前的条件,作者只能利用《中华再造善本》等仿真影印本和图书馆公布的网络影像进行研究。为了更接近版本原貌,作者仔细比对了不同时期的影印本,指出各本之间的差异,对于研究者正确利用各影印本、避免被误导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作者经过校勘指出,潘氏在影刻八行本时对底本错讹多有修正,故不可视为同版。余仁仲本有1937年来青阁影印本,将原本图章全部删除,又对讹文有所修正,与底本原貌颇有差异。即使是仿真影印的《再造》本,也有个别失真和拼版错误处。凡此皆提醒我们在使用《再造》时仍需注意影印本与原本的差异。由此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当下古籍影印的深入思考,包括原样保留所有题签、批点、浮签、序跋、藏书印信息,不改动文字,撰写前言交待影印程序,尤其是说明影印本无法保留的一些文字、版式特征等信息。这些意见对于古籍影印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下的经书版本研究者多致力于宋元版本的考察,而对明清版本较少措意。本书中则有专门研究明李元阳本的内容,作者通过发掘李元阳《游龙虎山记》等文献,指出李氏以御史巡按福建在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间,于是便可将闽本的刊刻时间框定在这一时段,较以往的研究大有推进。这同时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提示我们在版本研究中,不能只关注书籍本身,还要努力发掘与此版本有关的周边文献。
当然,本书叙述也有个别不甚准确处。如页216注②认为乾隆四年校刻《十三经注疏》并撰写考证,可能是受《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影响。今按,《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享保十六年初刻于日本,十七年由长崎传入中国,当清雍正十年。最初仅在江浙地区流传,其影响至乾隆中期收入《四库全书》后方才显现。乾隆四年时,《考文补遗》传入仅八年,影响不彰,殿本考证受其影响的推测难以成立。又个别刻工名著录有误,如页314、329记录国图藏八行本补版刻工,有“廖先己未岁雕换”。今按,国图藏本经过宋元递修,刷印时间较晚,此页版心较为模糊,故有误认。检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宋刻宋修本,“廖先”实作“庆元”,乃宁宗年号,非刻工名。又页323-324列原版刻工,“沈珎”刻版字体较原版方整,当为补版刻工。此外,本书前后叙述也存在个别失于对应之处。如页69言余仁仲本避讳至“慎”字,当刊刻于南宋孝宗时期,而页103则说“惇”字或缺末笔,书前彩图著录时代为绍熙(光宗年号),前后所言讳字、刊刻时间皆有牴牾。
作为一部优秀的经书版本研究著作,本书不仅厘清了现存《礼记》重要版本的刊刻源流,还摸清了各版本的优劣,更指出了同一版本不同印次、原本与影刻影印本之间的差异。本书既是《礼记》版本研究的重要推进,又为其他单经版本研究树立了范式。版本研究是作者《礼记》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作者已经完成《礼记注》定本的整理,《礼记注疏》定本的整理工作也在进行中,我们热切期待这些研究成果早日出版。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19年7月31日10版
点书影或“
阅读原文
”购买本书
《礼记版本研究》
王锷 著
繁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4209
76.00元
《礼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自成书以来,在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自唐开成石经以来至清代,经书版本流传极为复杂,本书涉及由宋至清《礼记》重要版本十余种,基本上涵盖了《礼记》流传过程中的重要版本。系统、具体地反映了《礼记》版本研究的现状。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礼记》版本研究(精)
发布时间:2018-11-20
作者: 王锷著
ISBN号:9787101134209
价格:
¥76.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