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58.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280.0
南明史(精装本)
钱海岳撰
¥98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梁)沈约 撰
¥36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51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杨镰主编
¥298.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元]脱脱等撰
¥54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45000.0
吴王濞的名字,是跟汉朝景帝时期著名的兵变“七国之乱”联系在一起的。“七国之乱”的领头羊,就是这位身居吴王高位的刘濞。按照《史记》里这篇《吴王濞列传》开头的解说,刘濞他爹,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这样算下来,吴濞是刘邦的嫡亲侄儿;而他带头造反时的当朝皇帝——汉景帝刘启,是刘邦的孙子,论辈份,刘启还得叫他一声叔。
那么问题就来了,开国皇帝刘邦的嫡亲侄儿,怎么会变成汉朝的叛徒,带头搞兵变,跟他自己的大侄子、当朝皇帝汉景帝过不去呢?
这还得跨过这篇《吴王濞列传》,回到写刘邦的《高祖本纪》,捋一捋这对堂叔侄背后意味深长的血缘关系。
先来说说吴王濞他爹刘仲。这个名字,各位好像听说过吧?对,就是《高祖本纪》里,刘邦登基后,满怀醋意,反问他已成太上皇的爹“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那一句里提到的“仲”。“仲”被提及的起因,是刘老爹在刘邦尚未发迹的时候,看好老二刘仲,让身为老三或者老四的刘邦很不服气。所以做了皇帝之后,在一次大摆筵席的场合,他特意当着众人的面,奚落自己的老爸说: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老爸您当年总觉得我没出息,不干正经营生,不像二哥那么有能耐。您现在瞧瞧,我做成的事情,跟二哥比谁厉害啊?言下之意,是爹您今天算是发现了吧,当初您看好的二哥,也不过如此,咱老刘家真正强的,还是我。所以汉朝的建立,从宏观的视角看,自然是楚汉相争,刘邦最后打败项羽胜出;但从刘邦家族内部看,其实同时也是家长偏心,兄弟嫉妒,最终弟弟胜出的一个现实结果。
这结果的直接后续,见于《吴王濞列传》的记载,是刘仲在刘邦当皇帝后虽被封为代王,不久就因匈奴攻代时放弃守卫,逃回洛阳,而被废除王爵,降格为侯。所幸刘仲生了个好儿子刘濞,这刘濞在英布叛乱时,年方二十,就跟随刘邦东征西战。因表现突出,被刘邦看中,从跟自己父亲刘仲同级的沛侯,一跃受封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也算是为刘家二哥找回了一点面子。

不过《吴王濞列传》写到这里,特意停下来,写了一段细节,其中刘邦的心理活动,和他跟眼前这位风华正茂的侄儿的对话,很有寓言未来的况味。
说是刘濞已经拿到吴王的大印了,被刘邦招呼去看面相。看了之后,刘邦直白地对眼前的侄儿说:“你的模样有造反相。”说这话的同时,刘邦心里就生出了无限的后悔。但封号跟大印都已经给了,也没法收回了,只好扳着侄儿的肩膀,谆谆告诫道:“咱汉朝五十年后东南地方有叛乱,会是你吗?但天下同姓是一家啊,你可不能造反哦!”年轻的吴王,此时自然只有顿首连说“不敢”的份。
但吴国受封四十二年后,刘濞还是起兵造反了。
《吴王濞列传》里留下了诸多导致刘濞造反的前因记录。其中最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是同辈的吴王太子跟汉文帝太子玩桌游而丧命的故事。说是当年吴太子进京,有机会陪伴皇太子喝酒玩桌游。这吴太子因为在吴国的老师都是楚地之人,为人轻率彪悍,平时又一向骄横,打游戏时不按规矩来,也不讲恭敬礼仪,结果惹恼了皇太子,抄起桌游盘砸向吴太子,这吴太子也不经砸,竟被砸死了。故事的皇太子,后来做了汉朝的皇帝,就是汉景帝刘启。
据《吴王濞列传》,当年吴太子跟皇太子玩的,是一种名为“博”的桌游;皇太子拿来砸吴太子的游戏盒子,叫“博局”。这要命的“博局”,是一种怎样面目的东西呢?
目前可知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博局实物,是河北平山中山王族三号墓出土的战国石质六博棋盘。而与汉景帝时期比较接近的,则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广西西林普驮粮站铜鼓墓出土的西汉前期铜博局盘(详李零《“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汉代的博局的玩法,从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六博釉陶俑大致可见,其中放置棋子和二茕(即后代的骰子)的小方盘,就是博局。

当年的皇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就用这么一个小玩意儿,要了吴太子的命。
当刘濞联络诸王发动叛乱时,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不是儿子的被害。事实上此时距他儿子被害,也已经过去了多年。这时节摆在刘濞等一众诸侯王跟前更为紧迫的威胁,是朝廷内部一批新锐官员,正在设计一套削减藩王地盘的计划,其中的代表,就是晁错。
《吴王濞列传》里,全文抄录了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甲子,吴王刘濞在广陵起兵叛乱时,发给各有关诸侯王的一封小圈子公开信。信的开头,罗列了一同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名号,接着就条叙了起兵的原因: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这信可以翻译如下:吴王刘濞向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故长沙王的公子致敬问候:请各位给予我指教!因为汉朝存在作乱的大臣,他们对天下没有功劳,想侵占掠夺诸侯的土地,派了小吏逮捕审讯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损害侮辱我们。他们不用诸侯国君的礼仪对待我们刘家骨肉,灭绝先皇帝的功臣,而引进任用奸臣,扰乱天下,想要危害社稷。现在天子陛下多病,心志失却,不能够思考察觉。今天我打算起兵杀掉这些奸臣,希望能听到诸位的赐教。
这封咄咄逼人的小圈子公开信,司马迁之所以能全文抄录,当是七国之乱平叛过程中截获了敌方文件。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反正的王上缴的刘濞谋反文书,被收入了后来由司马迁负责的太史令官署。
在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刘濞为参与“七国之乱”的人,若能斩杀或俘虏汉朝军将和中高级官僚,开列了具体的封赏条件。如最高级的,“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相对低级的,像斩杀或活捉千石一级的汉官,是赐金五百斤,封五百户,也能封侯。并放言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意思是我的钱存在天下各处有好多好多,不是非得从吴国那儿拿,各位王爷就是白天黑夜不停地用,也是用不完的。如果有人满足了受赏赐的条件,那就请告诉我一下,我会把钱送到您府上去。
这是多大的口气啊。吴国和吴王,果真这么有钱吗?他这么多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刘濞和吴国,真的有钱,很有钱。因为汉朝的钱,很多就是他们家铸造的。吴王还开了一家私营海盐场,东南百姓餐桌上的菜,咸淡如何,他老吴家说了算。
而吴王之所以有本钱铸钱卖盐,有一半是自然的恩惠。《吴王濞列传》在写七国之乱初起时,记录了汉景帝跟曾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商讨对策的一番话,其中有“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等语。我们看吴国所受封的三郡五十三城,都在东部富裕之地,即可明了。
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兵败退至东越,被当地人骗杀,砍下头颅放在盒子里送给汉朝廷,其余诸王多自杀而告终。在《吴王濞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写了一段倾向性并不显著的“太史公曰”,给后人留下了颇多遐想的空间——
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吴王之所以能做王,是靠了他爹的王国被削减封地。他能够减少赋税,让百姓为他干活,凭借的是他独占当地的山海之利。逆反暴动的萌芽,是从他儿子开始的。为争个桌游胜负而发难,最后失去了他的根本。至于亲近越国,谋划夺取本宗最高权力,最后连王国也因此被荡平了。晁错为了国家深谋远虑,反而引祸上身。袁盎提出了权宜之计,开始很受宠,最后还是受辱。所以古代诸侯封地不超过一百里,山和海是不能封给他们的。所谓“不要亲近夷狄,疏离自己的亲属”,大概说的就是吴国这样的情况吧?而“不要做总经理,会反因它背黑锅的”,难道说的就是袁盎和晁错这类人吗?
在司马迁笔下,这其实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较量——除了他没写出来的汉景帝。而太史公对汉景帝的最犀利的看法,应该见于十二本纪中那篇不免令人遐想的《孝景本纪》。可惜的是,今本《史记》里的《孝景本纪》,是后人补撰的,其中对于景帝朝最轰动的事件“七国之乱”,几乎不着笔墨。司马迁当年亲笔的原本《孝景本纪》,已经被汉武帝读罢即“怒而削之”,永远也看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