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史记》,能够在列传里读到不少合传,也就是好几位放在同一篇传记里的情况。
因为学派相同而组团的,有《孟子荀卿列传》;
因为命运相似而组合的,有《屈原贾生列传》;
同为国之干臣而凑对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有一篇合传,两位传主的反差有点大。
它就是七十列传的第三篇——《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和韩非,一是道家鼻祖,主张无为,貌似很“躺”,一是法家代表,强调刑罚,望之极“卷”。司马迁怎么就让他们“捆绑出道”了呢?
▶《老子韩非列传》,其实不止老子与韩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道明了这篇的写作缘由: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就是说,老子主张无为、清净,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太平。韩非忖度人情物理,遵循形势变化而采取措施。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但其实,这篇传记,还包含了其他人。——“三全本”《史记》,在一开头的“释名”部分,就讲得很清楚:这篇是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位思想家的合传。
《老子韩非列传》以老子为起点,串联起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位思想家,形成了一篇“诸子合传”。
首先是老子部分,篇幅最短,但分量最重。司马迁没有按部就班地叙述老子生平(事实上也难以考证),而是在一开头,就抛出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限量级高峰对谈:孔子见老子,老子提出“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著名论断,让孔子叹服不已;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仅有“隐君子也”的模糊定论,但其思想内核“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记录,则是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