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58.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280.0
南明史(精装本)
南明史(精装本)
钱海岳撰
¥98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梁)沈约 撰
¥36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51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杨镰主编
¥298.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元]脱脱等撰
¥540.0
邹鲁文化研究
邹鲁文化研究
贾庆超等
¥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45000.0
读“四大名著”,为什么要读名家的点评|金圣叹对《水浒传》词语“神经质”的关注
为何我将主书名改为“何鲁之死”丨编辑手记
一部命运多舛的史书,何以成为正史整理的典范之作?
一首“落花诗”引发的血案
在春光灿烂的周末邂逅《一个人吃饭,也要好好吃》
困困困困困困:世界睡眠日,古人邀你大睡特睡!
春秋之前,有诸侯敢称王吗?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里的那些配图“小心思”
中华书局二月新书单
今天我们如何读《资治通鉴》丨通识名家讲座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里的那些配图“小心思”
发布时间:2025-03-26 15:16:0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正娟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收藏
我们常说“图文并茂”“图文相生”,口袋本系列的配图为补白,非写实派,而是更为注重意境。
优质的图书一定是优质内容和恰当形式的强强联合,形质兼美方能赢得读者的青睐,使其慷慨解囊完成购买行为,进而能够完成悦读行为而有所得。在当下购买一杯咖啡或者奶茶,思考只需几秒,无论是一饮而尽还是慢慢细品,几乎没什么心理负担,但是一本书购买下来,无论厚薄,其后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这让很多人心生畏惧。在信息大爆炸和时间被碎片化的今天,如何能轻松而愉快、快速而有效地阅读,是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中华书局新近推出的《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系列应需运而生,选取经过厚重历史沉淀的经典中的格言金句,通过著名学者的专业解读和阐发,引导读者轻松愉快地汲取经典中蕴含的古人的高明智慧,从而建构自己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进而内化为指导自己具体行动的指南。
口袋本系列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形式上的时尚精巧。封面选用代表着喜庆与吉祥、热情与活力、力量与勇气的红色作为主色调,镭射工艺让大大的“100”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来,都散发着光芒。隶书体书名作为装饰元素之一,严肃中透着那么一些活泼和可爱。书脊处的“百”字设计更显别致,形似酒杯,寓意经典如酒,历久弥香。在内文的版式设计上,口袋本系列注重留白,书内各篇以偶数页起排,奇数页结束。大体上每篇的第一个页面是标题和原文,而正文则采取后齐的原则,即篇末是整齐的,留白的多少主要在每篇的第二个页面。我们常说“图文并茂”“图文相生”,口袋本系列的配图为补白,非写实派,而是更为注重意境;因书制宜,配图风格也多有不同。
现就吴震著《传习录百句(口袋本)》谈谈我为之所配的那些名家古画以及背后的那些“小心思”。王阳明生活在明朝,我在配图时大体上选取明清时期的山水竹石小品,通过裁切、抠图、羽化等手段使其隐隐呈现在书页上,如今拿在手上,页面呈现出来的效果颇为淡雅有致。兹举几例。
如,与《引言:一代大儒王阳明》呈对开面的是一幅王阳明的画像。据《画史会要》载:“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盖文成骨法棱峭,画者皆正而写之,颧鼻之间最难肖似。世新幼年随其师进,乃从旁作一侧相,立得其真。文成大喜,延之幕府,名以是起。”按:文成,即王阳明谥号。世新,即蔡世新,为王阳明弟子,号少壑,善画像,所绘《阳明先生小像》为侧面像,画面中王阳明科头燕服,须发稀疏,脸颊瘦削,颧骨高耸,目光炯炯,盘膝而坐,手拿书卷,身后放置有两函书,俨然一副学者形象。传世的王阳明画像有多幅,既有官服像,也有燕居像,但论写实程度,无疑以蔡世新所绘最为逼真,后世王阳明画像多以蔡世新所绘为源头。我选定此幅王阳明画像,一是其最为接近王阳明本人,二是展现了其作为学者的的一面,而这正与《传习录》的内容相合。《传习录》是王阳明在与弟子的日常交往中,针对弟子提出的不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些是面对面的讲学现场提问,有些是通过书信的形式交流讨论。这些言论后来被王阳明的弟子记录并整理下来,就构成了《传习录》的主要内容,与孔子的《论语》一样,也是语录体著作,体现的是王阳明作为老师作为学者的一面。
明蔡世新《阳明先生小像》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内页展示
如,与《良知无处不在》篇题呈对开的是明唐寅的《芦汀系艇图》。画面上芦滩沙汀,静水无声,朗月清辉映照下,渔父将蓑衣挂在插于水中的船篙上,而自己醉卧隐于芦苇丛的小船中。原图设色淡雅,构图精妙,明月、芦滩、静水、渔夫、小船,宁静而优美。我认为,这正与本篇所引《传习录》的原文“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有相契之处。王阳明说,“良知无所不在”,本书的作者吴震教授说“良知遍在,强调良知的普遍性、超时空性”,“良知是超越‘万古’‘宇宙’‘四海’,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存在”,在我看来,良知如同高挂在天空的月亮,千古以来未曾改变,曾经照耀过尧舜孔孟,也曾照耀过愚夫愚妇,而今也在照耀着在同一片大地上生活的你我,未来还会继续照耀着芸芸众生,而良知之在人心犹如朗月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图与文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
明唐寅《芦汀系艇图》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内页展示
又如,与《事上磨炼》篇题呈对开的配图画面上,一对蝴蝶正展翅飞向苍劲的老树梅花。此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梅石蛱蝶图》的局部,在制作时裁去了古石,保留了蝴蝶和梅花。本篇所引《传习录》原文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为学需要持久的坚持方能有所成就,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吴震教授阐释:“所谓‘事上磨炼’不是随波逐流、舍心逐物,而是在应事接物之际,即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实实地通过慎独工夫,使内心世界保持本来的人心天理浑然一体的理想状态。”工夫修炼到了,梅花自会开,蝴蝶也自会来。
明陈洪绶《梅石蛱蝶图》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内页展示
再如,与《呼唤“豪杰之士”》篇题呈对开的是配图来自清丁观鹏《杜甫诗意图全卷》。丁观鹏为清代雍乾时期的宫廷画家,擅画道释、人物、山水。杜甫《秋兴八首》其二诗云:“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大历元年(766)秋,安史之乱(755—763)结束不到三年,五十多岁的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此时虽然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但“每依北斗望京华”,心系长安,忧心国家兴衰,期望能早日回京报效。丁观鹏所绘乃此诗后两句之景之境,画面上正是诗人仰望石上藤萝和天空月亮之景。从诗中可知,诗人在洲上芦荻花前已经站立很久了,从落日西斜到月亮当空,不免内心涌起万千感慨。在插入本书时,我对图片的构图做了分离调整,以增强“呼唤”之感。本篇所对应的《传习录》原文为:“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多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吴震教授阐发:“根据王阳明的描述,尽管‘当今之世’已是私欲流行、沦为禽兽而不自知的黑暗时代,但是他依然深信良知之在人心,犹如太阳之在天空,那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就像我们常会在弱者得到救助之际,喃喃自语‘人总是有良心的’一样,这就是心学的一种信仰的力量。”“在阳明的时代,他也深信豪杰之士是必然存在的。而一旦等到豪杰之士奋勇而起,必将若江河决堤,势不可挡!”这种信念感,与《杜甫诗意图全卷》中所展现的杜甫诗意有着一定的共鸣之处。
清丁观鹏《杜甫诗意图全卷》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内页展示
“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系列的配图各有其思路,比如陈正宏教授所撰《史记百句(口袋本)》,主要选取汉画像。其中《诺言》篇选取了《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楚人谚:得黄金百,不如季布一诺”一句,这是辩士出身的曹丘生对季布所说的。该篇还提到了《吴太伯世家》中季札挂剑的故事,更是重然诺的典型,于是编辑给该改篇配了山东嘉祥武氏祠宋山村出图的汉画像。画面中,坟上长着一棵树,旁置一剑;坟前有贡品,正在跪拜着的是季札及其随从。如此很是妥帖。比如刘冬颖教授所撰《诗经百句(口袋本)》,编辑则是选取了跟《诗经》相关的古画以及相关出土文物图。在编辑们的精心设计、精巧构思下,时尚新颖、便携好读的“口袋本”红火上市!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够遇见如此精美的“智慧大礼包”。
传习录百句(口袋本)--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你输入的账号不存在,请重新输入!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