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关注我们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所有类别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书评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数据库
视频
古联公司
APP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精彩章节
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全50册 (精)
【
大
中
小
】
【更换背景】
【行间距】
【恢复默认】
出版説明
湖南圖書館成立於清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是中國第一個以「圖書館」命名的近代省級公共圖書館。創設之初,即以「保存國粹,輸入文明,開通智識」爲宗旨,其任務之一就是搜集、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典籍。現今湖南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約計六十八萬册,善本書約五千部、五萬餘册,其中宋元刻本二十七部,明刻本一千四百二十七部,清精刻本一千餘部,明清及民國稿本、鈔本一千餘部,歷代名家批校、題跋、圈點善本四百部,明清各色套印本、套鈔本一百餘部,明清銅、泥、木活字本六十餘部,收入《全國古籍善本書目》者凡一千五百部,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録》者一百八十二部。湖南圖書館館藏善本盈盈,是中國傳統文化收藏和傳播的重要基地。
……(中略)……
在館藏鈔本中,有《續資治通鑑長編》一種(以下簡稱《長編》),南宋李燾編,全書五百二十卷全,目録二卷,凡二百册。每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紅格單魚尾,四周雙邊。鈐有「翰林院典簿廳關防」滿漢文長方印、「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臣許乃普」、「趙春榮印」等藏書印。從鈐印、用紙、行款、内容等方面,可確定爲四庫全書本之底本。
《長編》是宋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史料,但此書通行的五百二十卷本皆屬四庫閣本系統,民族語譯名及違礙文字已遭四庫館臣大量篡改。而湖南圖書館所藏《長編》作爲四庫之底本,其與現存四庫諸閣本及後世刻本相比,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兹從以下兩個方面,稍作介紹。
第一,《長編》四庫底本之譯名皆保留館臣改譯前的原貌,試舉兩例。
(一)卷二六二熙寧八年四月庚辰,四庫底本原作:「蕃官副軍主李磨氈角授三班借職。」「磨氈角」,墨筆改作「默戩覺」,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活字本、浙本及點校本皆同。按《永樂大典》引《長編》即作「磨氈角」。又同月甲申條,四庫底本原作:「馬銜山後欺當族蕃部打波説諭趙醇忠及母妻等來降,又誘洮州邦令酋首居岷州城北,遂成蕃市。」其中「欺當」、「打波」、「邦令」,墨筆分别改作「錫丹」、「達克博」、「巴淩」,此三名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活字本、浙本、點校本皆與墨筆改譯者相同,而《永樂大典》引《長編》則與四庫底本一致。
(二)卷五一七元符二年十月丁未條,四庫底本原作「鵝毛兀都城、囉咓抹逋城、厮歸丁、南宗堡、膔哥城係要切之處」,其中「鵝毛兀都」、「囉咓抹逋」、「膔哥」,墨筆分别改爲「阿密鄂特」、「魯旺瑪爾布」、「羅格」。此三名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活字本、浙本、點校本皆爲改後之譯名。又「厮歸丁」墨筆改爲「斯桂鼎」,文淵閣本、文津閣本同,而活字本、浙本、點校本則作「斯嚕丹」 ;「南宗」墨筆改作「鼐宗」,文淵閣本、活字本、浙本、點校本皆同,而文津閣本仍作「南宗」。按《宋會要輯稿》載此事作「鵝毛城、羅瓦抹逋城、厮歸丁、南宗堡、膔哥城係要切之處」,所記諸城之名與《長編》四庫底本略同,均爲宋時譯名。
第二,《長編》涉及胡虜夷狄等違礙内容者,在四庫底本鈔成以前已做過少量改動,但大部分仍存舊貌。以卷二七爲例:
《長編》卷二七四庫底本與宋本違礙文字對照表:
……(表略)……
由上可知,此四庫底本中譯名皆未經改譯,違礙文字亦多仍原本之舊,是現存諸本中最接近《永樂大典》所收《長編》原貌的版本,具有極其珍貴的版本價值和四庫學價值。
首先來看其版本價值。憑藉這一新發現的四庫底本,我們可以將通行本《長編》中遭四庫館臣改譯的大量民族語譯名予以徹底回改,並在相當程度上恢復四庫館臣諱改的内容,從而爲宋、遼、金史及相關民族史研究提供更爲原始可靠的史料。尤爲重要的是,在此底本中很可能找到大段被館臣删落或篡改的《長編》佚文。如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王曾上奏云:「古者尊中國,賤夷狄,直若手足。二漢始失,乃議和親,然禮亦不至均。今若是,是與之亢立,手足並處,失孰甚焉。狄固不可啟,臣恐久之非但並處,又病倒植,願如其國號契丹足矣。」這段近七十字的文字,在四庫底本中並無改動痕跡,但在諸閣本中却僅餘「是與之亢立,失孰甚焉,願如其國號契丹足矣」十八字。大概是由於其所反映出的華夷觀念深爲四庫館臣所忌,故在後來鈔入諸閣或覆校時遭到了筆削。這樣大幅度的删改,在當時絶非個例。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類似王曾奏疏這樣的大段佚文在《長編》四庫底本中應該爲數不少,如根據四庫底本對《長編》加以全面校勘,一定會有許多新的發現。
其次是其四庫學價值。《長編》四庫底本也是迄今發現的部頭最大的四庫底本,鈔成於乾隆四十三年,修改工作持續至乾隆五十二年,較爲完整地反映了《長編》輯佚、整理的過程,對於深入研究《大典》本輯佚、民族語譯名改譯等四庫學問題亦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無論是着眼於宋、遼、金史及相關民族史研究,抑或是四庫學研究,《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底本均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爲此,湖南圖書館特交付中華書局雙色影印出版,以求嘉惠學林。相信在這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還有更多不爲人知的學術寶藏有待開發。
書末附苗潤博先生《〈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底本之發現及其文獻價值》一文,作爲參考。
湖 南 圖 書 館
中 華 書 局
二〇一六年八月
【返回首页】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访问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