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10817/u1a6057726.html
日前中华书局推出了一本著名作家黄仁宇的新书,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最深的印象是这本书确实具有“黄仁宇的特色”。这个结论也许有些怪异,但实情确实如此。黄仁宇是一个广受欢迎的华人作家,许多人读过他的畅销作品,其实这些作品是介于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之间的一种新体裁,这就是“黄仁宇的特色”。
黄仁宇是华人学界的一个奇才。他从一个中国军人转身成为美国的史学博士,美籍华人专业作家。传奇的经历塑造了他特殊人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学术研究体系。其学术观点的核心就是“大历史观”。这一与众不同的理论开始时并没有被美国社会所接受。他的第一部大作《万历十五年》就遭遇拒绝出版的尴尬:学术出版机构认为书中有不少情节描写,属非学术作品;社会出版机构认为书中有许多史料分析和研究论证,应该归于学术论著范围。几经推诿,最后由一家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一炮走红。华人社会也非常认同他这种既有学术的严肃性又有文艺作品可读性的新体裁。
黄仁宇先生虽已在十余年前去世,但他的作品,他的治学风格仍在中国大陆以及全球的华人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他的作品被多家出版社校订重版,各类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还有的编撰了《黄仁宇全集》。
把黄仁宇生前撰写的论文汇编成集,作为新书推出,这是一些出版者正在努力做的工作。中华书局推出的《现代中国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新书。
与早前出版的黄仁宇作品相比,《现代中国的历程》有其不同的特点。前者或是专著,或是专题论文集,每本书的主题相对集中,而且基本上是由作者本人编撰定稿的。而《现代中国的历程》则是在黄仁宇先生去世后,由其家属和出版社共同努力,把尚未收到各集子中的单篇论文汇总而成。从严格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是黄仁宇全集的《补遗》。
编者为这本书起了《现代中国的历程》这样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从实际看,全书共收文章十四篇,篇幅有270页,其中真正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足三分之一,其余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还有是经济学方面的。从选编的内容看,有点名不副实。
然而,从黄仁宇学术思想的角度看,这本书的学术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他的中国军人、美国学生、教师和美籍专题作家的传奇经历,塑造了他特殊的品格,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研究思路。文如其人。黄仁宇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纵横捭阖,视角所及,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最微观的第一手资料开始,用宏观的国际视野来分析,用大历史观的体系来推出其研究成果。其学术思想的闪光点,隐含在每一篇文章中,因此,把这些看似互不关联的文章汇集成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把各篇文章中的亮点汇集起来,对黄仁宇大历史观的研究思路形成一个比较清新的脉络。因此,同早先出版的二十余部黄仁宇作品相比,《现代中国的历程》一书是最具有“黄仁宇特色”的新书。(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