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有明一代,或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阳明都是值得谈的,一般书写得不好,所以更需要谈。我如要写阳明,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问题是我手中所能掌握的材料,却让我不太能施展得开。我出身学院,总有点考据的训练的。所谓考据即现在说的科学,讲的是证据,学术上要求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杜撰事实。有关阳明的书,不论史部、集部还是现代人的专著都不算少,但可供我使用的材料却十分有限。
王阳明画像
徐渭画像
《传习录译注》
朱熹画像
贵州龙场阳明洞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 撰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上文摘自《阳明学十讲·自序》,标题为编辑所拟,有删节。)
阅读王阳明的非凡人生经历,体悟阳明学的知行合一之道
点击上方书影,马上进入京东购读
基本信息
上架建议
哲学 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 学者、作家周志文研究阳明人生与学术的力作。作者有感于市面上有关阳明及阳明学的著作要么学术气息太浓重,要么偏重阳明的事功,将之近乎神话了,而较少谈其在思想上的启发与贡献,遂秉承“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写作态度,“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将一个好奇、倔强、勇敢、睿智的阳明渐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亦被一一揭示。
2. 这是一部能够激活思想、引发深思,带领读者全面了解王阳明的大众读物。作者的散文功底极好,自然朴实又极富真情。这一风格在本书中亦能得到明证。整部书语言浅近,平白如话,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在对你娓娓而谈,谈阳明的非凡人生,谈阳明的学术,谈阳明的军功建设,谈阳明的后学分派,等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阳明,毫无压力地读懂阳明及阳明学。
3. 多面复合型人才——王阳明;能引领大众接地气——阳明学。阳明自小不受绳墨约束,喜欢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日后平南、赣乱事,平宸濠之变,平思、田变乱,一介文臣,竟然三次救国家于危难。中进士,做官,虽不显倒也平淡,但因辩戴铣案而被廷杖,随后被贬贵州龙场,于是就有了格竹子、龙场悟道。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其化烦琐为简约,倡导与人讲学“须做得个愚夫愚妇”,和光同尘地用他们的思考方式、语言习惯讲解,才能真正引领他们;又强调为学求诸内心,无须他借,当下实行,直截便利。这使得阳明学在民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产生的影响远盛于官方学术。
4. 学者杨渡撰写序言,力荐本书。他说:“这一本《阳明学十讲》,便是他(周志文)研究王阳明毕生功力的结晶。学养深厚自不待言,智慧的观察与分析,亦时时浮现。读者会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王阳明那既倔强又勤思好学、既智慧又幽默、既平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格魅力。”
内容简介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对道教、佛教感兴趣。然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最终构筑起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
《阳明学十讲》是著名学者周志文先生基于讲稿整理而成的新作。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秉持“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态度,通过对阳明学之前儒学历史的溯源、阳明学出现的背景分析、阳明人生与学术的精到论述、王门后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使读者能够在平易而有力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王阳明“不世出之天姿”,“冠绝当代,卓立千古”的道德、功业与文章。
作者简介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