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观园:诗意栖居地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诗意栖居需要理想的时空因素。大观园正是《红楼梦》里的诗意栖居地。就空间来说,大观园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特色于一身,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一个风景宜人的生活场域。
余英时提出把大观园作为理想世界,与大观园以外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强调大观园的理想性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宋淇着重其女儿国的清净特点,与肮脏的男子世界区分开来。舒芜则从现实逻辑的制约梳理了大观园作为一个充满恋爱情调的环境出现的可能:通过贾母和元妃等专制权力的特殊利用,暂时制衡了男女大防的礼教,使得这个女儿国得以暂时存在,也使女儿化的贾宝玉能够与女儿们较为自由地生活在一起。清代二知道人以“桃花源”视之:
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此中人呓语云:除却怡红公子,雅不愿有人来问津也。
就时间来说,大观园里生活的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感情往往被大人视作儿戏。宝玉十三岁这一年足足延续了三十六回,或许是曹雪芹不愿醒来的梦吧,贾雪芹正是在十三岁以后遭逢重大的人生变故。曹公对宝玉年龄前后不一的“错误”设定,大概是故意为之,使的是障眼法!这也符合“桃花源”不知年月的特点。
大观园这个理想的时空场域是曹雪芹为青春少男少女打造的诗意家园!
2
吃饭聊天,机锋不断

《红楼梦》有个突出的特点,即从传统小说的传奇性、超迈性转向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机锋。吃饭聊天中“互怼”的情形非常之多,但无伤大雅,颇有乐趣。
比如,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生病,宝黛先后去探病,黛玉在宝钗处看到宝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不解其意”,黛玉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的回答四两拨千斤般化解了自己的“出言不逊”。席间黛玉借雪雁听紫鹃的话送来暖手炉影射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吃冷酒:“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黛玉的“刀子嘴”背后是恋爱中的吃醋和“怼人”的机敏,难怪网友善意地赠给她“林怼怼”的绰号。
又,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为宝钗过生日,请了戏班子。宝钗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喜欢热闹戏,安慰她:“只好点这些戏。”意思是宝钗点此戏是为了照顾长辈的看戏偏好。宝钗并不领情,她不想让人以为她为了迎合长辈而委屈自己,那样有虚伪的嫌疑,于是怼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在宝玉央求下,宝钗念了《寄生草》一词。宝玉听了,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不高兴了,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黛玉讽刺宝玉不安静看戏,借《山门》《妆疯》的戏名显示了她对戏曲的博学并不输于宝钗。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机锋涌动,背后是情感的纠缠。
日常吃饭聊天中若有如许机敏过人又无伤大雅的对白,可谓是上佳佐料!
3
谈一场“身心在场”的恋爱

孙温绘宝黛共读《西厢》
爱情是《红楼梦》诗意生活的一大主题。曹雪芹创作的宝黛爱情不是纯粹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也不像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所写的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而是男女在日常生活中情愫潜滋暗长至两情相悦,其间不乏拈酸吃醋的小儿女情怀和千回百转的试探与误会。
宝黛初见,似曾相识,一如故人,一个暗忖“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一个直呼“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之后二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甚是亲密。同住大观园后,他们的青春意识被唤醒,两小无猜的情感逐渐向男女恋情过渡。宝玉像“暖男”一样关心呵护黛玉:怕她饭后即眠会积食,编“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哄她开心,为她解乏;秋雨之夜探望,闲谈“渔翁”“渔婆”的家常趣话。二人有许多甜蜜时刻:春天读禁书《西厢记》,一起葬桃花,送帕题诗……
自由恋爱是不被大人允许的,爱你在心口难开,宝黛只能通过不断的试探印证心意,自然少不了误会和吃醋。宝钗的完美“人设”,宝玉的“博爱”,让“小性”的黛玉在恋爱中不自信起来:“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宝玉对黛玉说的最真的情话是三个字:“你放心”。后来,黛玉在无意间听到宝玉“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仕途经济)”后,彻底放心了。这就是“三观”一致的爱情!此后黛玉身上的小性几乎看不见了,甚至和宝钗结成金兰契。
曹公对情侣间“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的感情揣摩细致入微,如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因贾府庇护人贾贵妃元春所赐端午节礼宝玉与宝钗一样,黛玉想起“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之言,心灰意冷,跟宝玉闹了矛盾。曹公这样描摹二人的心理活动:
即如此刻,宝玉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噎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真是玲珑少女心。她想的是:你若真不在乎“金玉”之论,便是别人提起,你也应当心无波澜!简直如禅宗的“不住于相”,这样要求年幼的宝玉,何其难为也!黛玉这样的少女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黛的知己之爱被曹公写得柔情婉转,不胜低回。
4
没有“远方”,但是还有“诗”

清人绘海棠结社
古人出行是极不便的,尤其是闺中女子。诗和远方,至少她们还可以选择诗。黛玉写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她的《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等诗就是“我手写我口”之作。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宝玉初露诗才,宝玉与薛蟠等人聚饮时作有《红豆曲》,还创作有《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诗。不喜欢读正经书的宝玉偏偏有诗才。
作诗除了有感而发,也可以是一种社交活动。明清时期雅集活动盛行,文人才子独领风骚,清代女子诗社雅集也悄然成风。《红楼梦》里的诗社活动正是才女们各显身手的高光时刻。如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作海棠诗,宝钗居首;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菊花诗,黛玉夺魁;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咏柳絮词,黛玉、宝钗、湘云各有千秋;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大型联诗活动,连不会作诗的王熙凤也开了个“一夜北风紧”的好头,一众女子竞相联诗,各逞其才;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和湘云中秋夜诗情来袭,联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情景佳句。妙玉忽至,加入二人联诗,试图一洗衰颓之气。
除了诗社活动,曹公还特意写了“香菱学诗”。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三岁被拐,此后如宝珠蒙尘,暗无天日。为薛蟠抢为妾后,随宝钗在大观园小住,香菱性灵苏醒,拜黛玉为师,学诗学“魔怔”了,最后梦中得诗,一鸣惊人。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学诗可以说是香菱对抗苦难命运的自救。
5
在游戏中,人是自由的

孙温绘红楼女儿放风筝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是自由的。游戏冲动调和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红楼梦》中的游戏很多,列举起来,至少有琴棋诗画、射箭、钓鱼、荡秋千、放风筝、九连环、斗百草、编花篮、占花名、射覆、拇战、猜灯谜、讲笑话、赶围棋、击鼓传花,等等。很多游戏,今人还在玩;有些游戏,今人却很陌生,比如射覆和斗草。
射覆起初类似于“隔空猜物”,是数术家用占卜方式玩的高超智力游戏;明清时期,射覆成为酒令的一种。《红楼梦》中,才女们调动诗词歌赋的积累玩这个高雅的游戏,丫鬟们则玩不动脑的拇战。射覆一般要在周围环境中选择所覆之物,宝琴说了个“老”字,湘云在周围看到“红香圃”仨字,便知道她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于是叫香菱说“药”字,因为“药圃”两字也是典故,出自王维的诗。简单点说,覆的是“圃”,出题人说出来的却是“老”,答题人说的是“药”。“老”和“药”是明面上说出来的,看似无关,但都跟覆的“圃”有关联。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巧妙的诗词游戏给人一种声东击西的感觉。射覆答案并不唯一,有各种可能,但需要出题人和答题人旗鼓相当,极有默契。
斗草则是端午节玩的游戏,拿奇花异草来比赛,有文斗和武斗:武斗是比力道,比赛二人各执一草,使茎相互勾连,各持己端向后拉扯,草断了就输了,比的是草的韧性和用力的技巧;文斗以草新奇或品种多,且对对子对得最多最优者为胜。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将两根狗尾巴草绞在一起拉扯,或许这就是斗草的武斗在民间的流风余韵吧。《红楼梦》里写了香菱和丫鬟们文斗的情景。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古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明这些好玩又“烧脑”的智力游戏,真不简单!
《红楼梦》借黛玉之口发出金石之音:“事若求全何所乐?”不圆满是正常,烦恼不断是正常,在日常中活出诗意,即烦恼即菩提,才是智慧的模样。
想进一步了解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推荐阅读《红楼梦》原著及辅助读物《〈红楼梦〉通识》《有声有色说红楼:从87版电视剧到原著》。
直播
|精彩评论






推荐 · 阅读
丛书名:中华经典通识
作者:詹丹 著
书号:978-7-101-15728-4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然而,“当代青年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名列榜首。如何消弭这一悖论?
本书是当代名家讲解《红楼梦》的通识之作,将真知灼见寓于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文字中。作者贴近青年读者,以深厚的学识、细节的描摹、精妙的分析,讲述《红楼梦》的思想与艺术、版本与价值、作者家族、续写与再创造、跨文化传播、“红学”队伍,让读者一书在手即可读通悟透《红楼梦》。作者深刻地揭示出《红楼梦》如何通过小说方式回应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危机: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日渐虚假时,怎样通过真情的充实或者重构,重新建立起适宜的人际关系。

作 者:李山 徐德琳 贡方舟 薛宇 著
书 号:978-7-101-14566-3
4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