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历史时光中的洄游:一位历史学者的“寻宋”之旅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林岩
2020-12-01 14:54:03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一切显得有些不可思议,短短几年之间,人们似乎一下子都爱上了宋朝。用于消闲的轻松读物,在文字里讲述着宋人生活的闲情逸致;颇受追捧的古风潮剧,则频频将故事场景设置于宋朝,演绎出宋人的风流浪漫。面对这些虽然时尚,但难免失真的历史呈现,专业的历史学者显然不会去凑趣,因为他们不乏自家审视宋朝历史的别样眼光,正有自己想要讲述的宋朝往事。《寻宋》,即是一本专业历史学者试图呈现的宋史叙述,态度自然是严肃的,但仍然趣味横生,极具阅读舒适感。
作者作为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业领域即为宋史研究。但与一般困守书斋、埋头书堆的学者不同,作者在翻读史料之余,他更渴望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面对残存的历史遗迹,通过触摸真实的历史文物,来寻找对于历史的真切感受。为了达成这个愿望,他宁愿花费四年时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跨越十余省份,行程近十万华里,完成了四十余次寻宋之旅。最终,这些实地探访的所得所思,结集成了《寻宋》一书。
《寻宋》一书,图文并茂,不仅配有探访之地的实景照片、文物真迹的特写,同时还附加了自己的行程路线,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但你绝不可以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导览手册,因为这不过是作者引领你与他一起走入历史现场的媒介之物;书中间或记载旅行体验,也偶尔会插叙一些思古之幽情,但你又不可以将其混同于一般的游记,因为所有这些遗迹的选择,都与其所关心的历史事件、人物,有着无法切割的联系,作者并非为旅行而旅行;当然,你也不能将其视为严肃的田野考察,因为作者并非要对某个具体的地域空间,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从而构建出一个整体认知框架,而是要将这一个个地域空间,安放到既有的历史脉络里,重新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全书分为二十章,起始于宋太祖黄袍加身的陈桥驿,终了于北宋帝后归宿之地的巩义宋陵,中间每一章,则都以自己实地探访的若干处历史遗迹作为叙述中心,由此串联起北宋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其实,你大可以将此书视为一部简明版北宋史,但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并非要重复你熟悉那些史实,而是要讲出一些你应该不会熟悉的东西。比如:
众所周知的陈桥驿,本不过是距离开封城不远的一个驿站,到了宋徽宗时,将此处敕建为“显烈观”,才凸显了其对于赵宋王朝的特殊意义;
陈桥驿门前
晋祠里那些女神塑像阴郁的神情,在作者看来,则暗含了晋阳城百姓对于宋太宗征伐此城时残暴行经的怨怼,真宗或许是为了抚慰这种情绪,才建造了圣母殿;
雁门关与杨家将的抗辽事业息息相关,作者一心要找寻杨业战死的陈家谷,却无功而返,但晋北大地上到处可见的杨家将崇拜,则令人印象深刻;
定州的开元寺塔,或许是宋朝情报系统的杰作;而濮阳回銮碑,并不能给“澶渊之盟”之后的宋真宗带来荣耀;
西夏王陵早已残破不堪,延安嘉岭山上的范仲淹题刻,则保存完好,而好水川旁的白骨,则印证了宋朝军队的惨败;
延安宝塔山麓摩崖石刻
桂林龙隐岩的“平蛮三将碑”,则见证了北宋的武将与文官也曾联手建立过殊勋,但后来狄青的忧惧而死,则令人扼腕;
通过开封二塔(繁塔、开宝寺塔)自身命运的变迁,作者其实是在讲述一座都城走向衰亡的过程;而关于巩义皇陵,作者则抖落了皇帝家庭内部的种种不幸,甚或悲剧。
宋仁宗永昭陵石像生
如果说以上这些历史遗迹,不过是王朝政治的一个缩影,那么,作为赵宋王朝最具代表性的官僚士大夫,如何能够缺席?他们的文采风流、学术事功,也都有赖历史遗迹,成为后人凭吊的对象:
借着滁州“醉翁亭”的游览,作者叙述了欧阳修的宦海沉浮,尤其他早年的种种作为,颇似犯了点“左派幼稚病”;而永丰《泷冈阡表》碑,则道出了欧阳修家庭生活的种种内幕,他父亲的离异,异母哥哥的存在,他的两任妻子的早逝,以及他对于父母的安葬;
《泷冈阡表》碑
韩琦的“昼锦堂”太出名了,但终归消逝了,留存给后世的记忆,则是韩氏一族的显赫存在,从北宋到南宋,韩氏家族一直存在于权力的中心;
周敦颐在后世思想史中,早已为理学奠基者之一,但作者以为这不过是周敦颐托了子孙的福气,才能浮出水面;
王安石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但是他最终归葬何处,却成了千古之谜;幸好莆田的水利设施木兰陂,恰好可以佐证王安石新法不可轻易否定;
木兰陂
嵩阳书院,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由汉代的祠堂,变身北魏的佛寺,再化身隋朝的道观,最终成为宋代的书院,倒可见出时代风气的转移;而今日不起眼的嵩山崇福宫,没想到却隐藏着不少的秘密;
在叙述了沧浪亭的几经转手之后,作者却突然讲起了苏轼与章惇如何由友成敌,看来宋人“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
藉着回到历史现场的踏勘,藉着对于历史遗迹的端详,藉着置身于历史空间中的省思,作者有时对于文本的记述,也产生了困惑,进而思考在文本叙述之外,历史是否自有其内在的脉络尚未为我们所捕捉。比如:
作者不经意发现,宋真宗在封禅泰山时的许多遗迹都遭到了后世儒生刻意的毁弃,泰山铭文的文字被磨去,天贶殿、景灵宫化为烟云,但是真宗却奠定了今日儒家祖庭孔庙的宏伟规模与格局,这种看似悖论的历史现象改如何解释?
经由苏轼《表忠观碑》是否在其生前入石一事的考察,不仅重新论证了此一碑文的树立时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围绕着吴越国钱氏家族的坟庙,钱氏后人、地方长官与朝廷之间,经历怎样的反复缠斗?
明代《表忠观碑》刻石
更令人激赏的是,作者通过对于徽宗“四碑”的解读,重新梳理了宋徽宗一朝政治文化的变迁,从伦理训导,经礼制教化,再到神道社教,似乎宋徽宗在一条文明退化的道路上狂奔?那么,宋徽宗这样做的意图到底何在?宋徽宗到底是醉心于纯粹艺术,而不谙俗世政治的昏庸之君,还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这些似乎都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打量。
正如作者所说:“寻宋,正是要寻访那些通常被士大夫的历史书写所屏蔽,却散落于荒村、隐藏于文物遗迹之中的微弱的历史信号。”我想,作者不断地行走,不断地回到历史现场,触摸历史遗迹,参观纪念场馆,他其实要追求的,就是利用地理空间、文物遗迹、历史记忆来实现其重构历史叙述的期待。正是通过这样的探访、这样的书写,那些看似飘散的历史烟云,重又变得真实而丰满起来,而这真是专业历史学者值得去做的事业——他们就好比在历史的时光中洄游,终于又回到了历史的起点。
(本文作者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地理空间与文物遗址里,
重现宋朝风云
《寻宋》
吴铮强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620-2
58.00元
寻宋,就是寻求那些被强大的士大夫书写屏蔽的,散落于历史遗迹中的微弱历史信号,以此补充、丰富乃至重构宋史的叙述脉络。
寻宋的漫长旅行,隐藏着对历史文本的不信任,以及用地理空间、文物遗迹、历史记忆重构宋史叙述的期待。
本书作者用一年多的时间,行程十万余里,寻访北宋留存至今的碑刻、摩崖、寺观、遗址,探访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发生地,并以此为脉络,形成另一种视角的宋史叙述。本书既记录文物遗址的现状,也关注现代生活的市井烟火,两下对照,生发出对沧桑变迁的深沉感慨。在寻访和考察中,发现被传统历史叙述遮蔽的细节,探索重构宋史叙述脉络的可能。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作者签名本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寻宋
发布时间:2020-09-10
作者: 吴铮强著
ISBN号:9787101146202
价格:
¥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