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张国刚:将相和的真相
评论人: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国刚
2020-10-09 15:23:3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的课文,其中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威胁秦王为赵王击缶,让赵国免于被羞辱,被任为上卿,传为佳话。然而,赵国真的占便宜了吗,蔺相如真的立大功了吗?
战国七雄中,撇开偏安一隅而苟安的燕国和四面受敌、国土日蹙的韩国不谈,其余五国各有优长。经济实力最强的是齐国,国土纵深最广的是楚国,变法图强最早的是魏国,而军事实力最强、骑兵和名将最多的则是秦国和赵国。
秦、赵本为同祖同源,是商朝末年的名臣飞廉(又作蜚廉)之后。飞廉长子恶来为秦的先祖,次子季胜为赵的先祖。有学者认为秦、赵二国都是嬴姓赵氏,他们的分族发展在商周之际。秦的建国,始于周平王东迁,距飞廉大约有三百年;赵的建国源自三家分晋,距离秦、赵分族发展约有六百多年。
赵氏家族在三晋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当年赵衰(?—前622)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辅佐晋文公称霸。其子孙赵盾(前655—前601)、赵朔(前637—前595)相继执掌晋国政柄。由于贵族间的内斗以及家族内部的纠葛等引起的下宫之难,赵家势力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留下了遗孤赵武(?—前541),即所谓“赵氏孤儿”。及至赵武长大成人,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时获得家族封邑,重新振兴了家族势力;到了孙子赵鞅即赵简子(?—前476)时期,赵家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赵简子推行郡县制等改革,公元前513年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让贵族的行为规范也受到公布的法律文书约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接下来其子赵襄子发扬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三家分晋。父子二人功业卓著,被称为“简襄之烈”。
《赵氏孤儿》电影剧照
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执政的五十多年,是赵国长足发展的时期。燕昭王、秦昭襄王这两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君,都因得到赵武灵王的支持而回国即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中山国,开辟北方三郡,更是将赵国的国势带入了顶峰。遗憾的是,由于亲情泛滥以及凡心未泯,赵武灵王在禅位之后又萌动了抓权的心思,这差点葬送了他的国家,结果虽然国家无恙,但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
赵惠文王时期(前298—前266在位),赵国已经在走向平庸。这个时期也不是没有人才,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大名鼎鼎。将相和更是千古佳话。赵国的平庸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分析起来还是国家战略模糊不清的问题。
京剧《将相和》,杨赤饰廉颇,王珮瑜饰蔺相如
赵国不断地与燕国、齐国甚至韩国开仗,却并不知道国家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赵肃侯时期就是如此,肃侯甚至跟各国开战,赵武灵王只是想多割一些地盘,赵惠文王更是争面子胜过里子。
就以渑池之会为例。秦昭襄王是想缓和秦、赵关系,为全力进攻楚国做外交工作,可是蔺相如却在鼓瑟、击筑问题上争短长。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在秦、楚之争中,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从这点出发,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以无礼居高临下,然后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甚至有些满足,却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国与强国相交,当对之以智。赵国赢得了面子,秦国达到了外交目的。
没有战略目标,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反观秦国,从魏冉——特别是范雎入秦以来,一直遵行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步步推进,逐步为吞并六国创造条件。
赵孝成王时期(前265—前245在位),更是政事不臧,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国力一蹶不振。末代赵王不知振兴,唯求苟安,大将廉颇、李牧或出亡或被杀,赵国的灭亡已经是笃定的了。
赵国的兴衰史及其内外原因可以看作是六国衰亡的一个样本。
外交角力
赵惠文王执政三十三年,内政尚算清明。在对外关系上,最大的事件是乐毅率领五国军队击破齐国。在军事上与秦国的冲突,大多没有占到便宜,相反丢城失地。赵秦之间的几次外交较量,赵国也未必有胜,却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名声。两件最有名的事件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么不对等的交换,一看就不是真心做交易。虽说我们常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珍宝之贵重,但是,真正用十五座城池换取一枚玉璧,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这让赵惠文王为难了:不答应吧,害怕秦国强大;答应吧,担心受骗,对方拿了玉璧却不给城池。赵王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蔺相如。蔺相如回答说:
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蔺相如的意思是:这么优厚的交易,赵国不答应是不识抬举,显得不友好;如果答应了对方不履行承诺,则是秦国失信于国际社会。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把这个球踢回去,看他们怎么办。不得秦人城池,我保证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完璧归赵》连环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蔺相如奉璧出使,见到了秦王。秦王拿到玉璧,与妃嫔们传看,却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谎称,如此珍贵玉璧,需要有交接的仪式,更要求秦王斋戒以受璧。蔺相如持玉璧在手,秦王担心有失,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其实,蔺相如不过借此拖延时间,当晚派人将玉璧送回赵国。次日,秦王恭敬地举行典礼,请赵使奉上玉璧。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昨天夜里他已经让随从奉玉璧还赵,只要秦国划拨十五城,赵国一定会给玉璧。否则,请秦王杀他谢罪。秦王觉得蔺相如颇有国士之风,放了他一马。回到邯郸,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几年之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举行渑池峰会。秦国主动要求举行峰会的目的是,秦要集中力量攻打楚国,想舒缓与赵国的关系。上一年的秦赵战争,赵国丢失二城,被斩首三万级。赵王心有余悸,是蔺相如与廉颇鼓励并做出各种安排后,赵王才在蔺相如的陪同下赴会。按理说是秦有求于赵,赵国应该有所得。秦昭襄王请赵王鼓瑟,蔺相如觉得吃亏了,让秦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以死相要挟。秦王只得击缶。最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赵王也没有失去面子。
仔细分析起来,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至略占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在秦楚之争中,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从这一点出发,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虽起初无礼,居高临下,但后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甚至有些满足,实际是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国与强国相交,当对之以智,而不是只顾及面子,甚或时时以妥协处之。赵国代表团回到邯郸后,赵王立即提拔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这个动作一定让秦人窃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赵国不停地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对于秦国几乎没有多少胜利的机会。仅仅在公元前269年,秦韩战争中,赵奢率军抗秦援韩,取得了一次大胜。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本文选自《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标题为编辑所拟)
梳理传统中国的治理道术
探寻兴衰治乱的文化根源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
张国刚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831-3
66.00元
中国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兴衰治乱的管理经验和经世治国的历史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治理之“道”,可以借鉴前贤治世用人、宽猛相济等管理之“术”。
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眼光,分十六章论析自战国至五代1360余年中国历史上重要关节点的人和事,梳理千年兴衰根源,呈现历代治世得失。为让读者对历史有贯通性了解,每章之前有通论,简叙一代兴衰与治理功过;再取《资治通鉴》中具体人与事加以讨论,有人物、有故事,以细节证说经世治国之道、理乱兴废之术。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本书(盖张国刚先生签名章·赠藏书票一枚)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
发布时间:2023-12-06
作者: 张国刚著
ISBN号:9787101138313
价格:
¥66.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