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百年前,中医这样应对细菌学的挑战
评论人:《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4日 15版)李恒俊
2019-11-29 14:39:31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民国时的“化学治疗新药”广告 资料图片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皮国立 著 中华书局
【读书者说】
在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细菌学是一个关键性议题。20世纪初,来势汹汹的细菌学一度使传统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学理层面,“一病有一病之病原菌”原则直接威胁到中医病因学的基础,不能知菌、杀菌成为中医“落后”“不科学”的象征;在政策层面,中医在以细菌学为基础的国家防疫体系中无所贡献,为甚嚣尘上的“废止中医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面对细菌学挑战,中医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中医有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坚守,以至形成今日我们所熟悉的面貌?中西医的混杂又如何影响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皮国立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以中西医围绕外感热病的争议为例,对这些问题作了详尽解答。
中医没有忽视细菌学
中医所谓的外感热病,是指由外感六淫(风、湿、寒、暑、燥、火)造成的病邪传变及脏腑血气受损的疾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19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虽然在热病的命名和分类上,中西医有所不同,但涉及成因及症状描述时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清末西医热病学说并未给中医带来威胁,甚至因彼此的“似曾相识”而有了更多汇通的可能。
不过,20世纪初,以细菌学为基础的传染病论述及其附带的疾病定义、防病观念进入中国,现代国家卫生行政体制逐步确立,中西医的汇通便步履维艰。中医无法忽视细菌学,因为这是无法回避的学术更新,但如果放弃旧有的疾病解释权,全然采用细菌学定义,中医又何以自立?
面对这一困境,中医提出了“菌在气中”的主张,将细菌纳入传统知识体系“气论”中加以解释。与一般人想象的中西医势不两立的情形不同,那时,中医其实并不排斥细菌学。许多中医学校开设了细菌学课程,在古典理论中吸收部分西医学说新定义。而深谙旧学的章太炎还据古释菌,考证出古籍中厉风、贼风、瘴气与微菌的关系。这种“西学源出中国说”虽然不无比附之嫌,但强调细菌古已有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医接受细菌学的难度。
在疾病成因的解释上,中医立足经典,认为细菌并非主因,它的滋生不仅与空气、湿度、温度、季节变化等外在因素相关,还跟个人身体状况,如气血、经脉密不可分。人体是一整套玄妙的系统,健康与否,视各种气的消长与症状关系而定,如果仅凭实验室观察到的病菌来确定疾病,无异于将“试验管视同人体,以动物试验为金科玉律”。何况细菌种类繁多,变化多端,远非当时诊断技术所能完全确定。西医忽略人体内外环境单讲细菌,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医自信其所坚持的气论和辨证施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更可靠。名医恽铁樵就认为西医重细菌是着眼于外因,但感染病菌与罹患疾病并不能完全画等号,生病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精气是否充足,亦即西医所说的“抵抗力”和“免疫”,而精气又跟五志、饮食、男女性事相关。因此,验菌只能验证或补充中医理论,并不能撼动其根本。有些急性病发展迅速,病症变动不居,杀一菌又变一病,如果拘泥于病菌本身而忽视病症变化,不仅对诊断毫无帮助,甚至可能错失治疗先机。更重要的是,西医虽能验菌,但无有效杀菌药物,只能倡导隔离、消毒等消极预防法,在中医看来,这远不如以调摄之法增强病人气血或抵抗力来的高明。
有鉴于此,中医发展出了许多对付细菌的观念和药方。有中医认为,细菌并非热病主因,因此药物使用应当着眼于驱逐导致菌毒的“外气”,即寒和热,菌毒既除,菌也就不足为惧。也有人认为,中医传统的解热拔毒或杀虫方剂事实上也有除菌功效,用汗、吐、下等法将体内之毒排出,病人自然能够痊愈。还有医者相信“微生菌既由气候而来,参气候之变”,气才是根本。因此,不用汲汲于微菌和杀菌本身,立足传统,调整外在之气与人体关系才是治本之要。
细菌学影响下的大众观念
20世纪初,细菌学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一套新的卫生学的标准化操作,但事实上,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思考细菌、实验或科学用药,仍然沿用传统应对方式和养生之道。在面对西医冲击时,中医虽有所汇通,但根基仍是传统经典。这种中西交织、混杂的局面,塑造出中医新的防疫技术和抗菌思想,还由知识层面下渗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图景。
在中医抗菌思想中,气论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中医认为,食物与气相关,有寒、热之分,饮食不当会导致“食伤”。因此,传统中医在热病患者的饮食上有诸多禁忌。例如不能吃肉食,因为会使体内产生过多热气;不能过食,因为胃气还未完全恢复,不利病后调理。此时,虽然食禁原则有所松动,但多数中医依然强调病人病后不能妄进食物,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也不能吃得过饱。同样,中医传统的“虚”“补”观念,依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中医强调病人在调养期应保持静养,不可劳动、多语,饮食起居慎之又慎,同时注意身体与外气的调和,唯此才能够匡扶正气,恢复健康。这与西医从细菌学入手,阻止菌毒生长和传播的做法很不一样。
不过,西医知识的传入,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身体观和健康观念。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对风的认识。传统中医认为风是危险的,生病后病人应当闭门不出,以免再度感染风寒。但接受了细菌学的中医主张病室空气流通,倡导住所中多焚降香、大黄、苍术等物。这样的做法虽古已有之,但此时中医的解释是“细菌学式”的,出于破坏细菌滋生的潮湿空气杀菌的目的,关注的是人与物质、环境共生的议题。许多传统中药,如雄黄、藿香、蒜、朱砂等也在此背景下被再次“发现”,其功能是防疫。
在饮食上,当时的中医吸收了大量西医营养学和抵抗力知识,转化为解释传统“食疗”或“食禁”的依据。传统的气、血、精等观念,也在此时被新的科学概念包装起来,成了一种既现代又有延续性的论述。而近代商业发达,也为社会提供了众多似新实旧的滋补品。这种中西新旧观念的混杂、互动,最终都成为新中医的组成部分,而我们今日所认识的中医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变迁中演进而来。
余论:中医史研究的意义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虽然是一本医疗史著作,但该书描述的近代中医的困境和努力,事实上是此时中国传统学术共同面临的问题。20世纪上半叶,每种传统学术都在坚守经典与回应西学挑战中寻求平衡,在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传统中医得以在细菌学的冲击下自存,一方面在于它在坚守传统理论的同时,吸收西医知识来排除旧有理论中的某些部分,并在其中融入新的解释,成功走上“再正典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在于它能为民众日常的防疫、治疗和调养提供指导,弥补西医重“公共”轻“个人”的空缺。这两方面的努力最终为中医构建起了一套新的知识体系,使其顺利进入国家医疗体制,并在与西医的相互借鉴中不断更新发展,存续至今。这与近代世界许多地区的民俗疗法在西医冲击下被边缘化,甚或被废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又不是单纯的医疗史著作,它折射的是近代中国传统知识的转型与再造,适合所有关心人类文明冲突下传统文化命运的读者。
(作者:李恒俊,系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作者: 皮国立著
ISBN号:9787101137019
价格:
¥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