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伴读 | 阅读与思辨:“我”读《生死秦始皇》
评论人:伯鸿读书会
2019-10-14 15:27:35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今年夏天
辛德勇教授新作
《生死秦始皇》
出版之际
我们面向五湖四海,发出邀约
选出了十位热爱阅读与思考的读者
以一对一的“共读+对谈”的方式
建立阅读、思考与交流之间的关联
将阅读过程中的交流编纂成“谈话录”的形式
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辨
夏天播下的种子,由秋天来收获
这五组读者展开了怎样的思考与交锋?
不同的读者将会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书中的问题?
让我们打开这些“谈话录”
一窥当时思辨的乐趣吧~
走进
《生死秦始皇》
你一定想知道……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刘 哲 / Liu Zhe
《生死秦始皇》除去相当于续篇的“开篇的话”之外,一共有五篇文章,第一篇《小题大做》,讲的是《赵正书》的篇题问题,早期古书往往无题,书名由他人拟订,让《赵正书》的书名名不副实,《赵正书》并不是讲赵正的书,而是“以秦始皇之死为开端,展开胡亥不听子婴、李斯之谏以致身死国亡的故事”;第二篇“一件事,两支笔”,析《赵正书》的内容与《史记》不同,却不细究两书所叙史实孰真孰假,而是荡开一笔,述说史家记史的严肃性;第三篇“聚语诗书不避世”,言《赵正书》的体例,并非名为“六艺略春秋家”的史书,而应归为小说家;第四篇“朕姓甚名谁”,论秦始皇的姓氏称号,始皇帝是死后的称号而非生称,姓赵名正;第五篇“赵高是个去势的人”,驳赵高非阉人之说。篇篇内容都源于《赵正书》,却每有发挥,并不单论《赵正书》,正如后记所说,“不囿于与《赵正书》的直接联系,更想在秦朝兴亡的大背景下,探究史上一些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大家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比如……
怎样看待新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之间的差异?
李 智 /Li Zhi
从《制造汉武帝》开始,多次遇到读者询问辛老师对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观点。在《生死秦始皇》的这一篇中,辛老师再次强调了他对新出土文献的看法:只是传世文献的补充,尚没有推翻历史的发现。历史学与考古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最高频率词往往是“让我们对某某阶段历史有了重新认识”。辛老师在文章中讨论的就是这个所谓的“重新认识”是不是可以替换为“改写历史”。这是一道阅读理解丢分题。正确答案当然是不可以。
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个观点:司马迁是位文学家。这个潜台词就是《史记》存在文学创作,不能过分强调其历史价值。进一步就是上文说的,新的出土文献与《史记》相悖,就应该改写历史。事实真是这样么?辛老师通过《赵正书》与《史记》中相关内容的语言对比,结合黄永年先生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论述,从秦汉史官的自我约束,详细分析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客观性。
叶若妤 /Ye Ruoyu
虽然老师只是举例“书名”与“篇名”的由来,但是考证还是一贯延续了老师的风格:从一个细节出发,逐渐扩散一点点深入论述,结合古今著作。再从细节出发,找出《赵正书》大概产生的时间,令人读来不得不赞叹与敬佩。关于出土文献与流传史料的现状,其实我非常赞成老师的观点。如果是类似于《赵正书》这类小说的出土而让史学界推翻“胡亥夺扶苏位”这一观点转为认为“胡亥是帝国正统继承人”,我认为其实就相当于你把昆曲“帝女花”转而认为真的是发生于长平公主身上的故事,难道不让人嗤笑么?新出土的文献是可以对传世文献进行补充。虽然现在盛行翻案风,但是如果非要把根据新文献推翻传统史学观点,不觉得太立不住史料的脚跟了么?
姚亚杰 /Yao Yajie
对于出土文献的使用应该要努力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切不可过分夸大,或者断章取义,同时,文献的解读是落实到人身上的,不同人的背景和切入点不同,难免最终可能会对一份文献得出不同结论。传世文献解读尚存在此问题,出土文献更不可能避免。
李明阳 /Li Mingyang
出土文献不都不可靠,你看,兔子山遗址发现的文告就是典型的可靠文献,而且这种史料往往与正史并不相悖。给我感觉,出土文献必须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做得扎实。辛老师关于《赵正书》与《史记》引用了同源史料的说法,我非常感兴趣。就像同一篇小说,一个导演将之改编成电视剧,另一个导演将之改变成电影,其中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就像《赵正书》与《史记》中的异文一样。我觉得,《赵正书》对《史记》的改写很像《战国策》所载李斯关于战争局势的言说,这是典型的小说家言。
《赵正书》是什么性质的文献?
陈思婷 /Chen Siting
现在关于“小说”这个话题的研究视角非常多,我在读本科的时候上过的课程,有从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出发进行研究的,有从作者或者时代出发去“知人论世”的,有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但很少有像辛老师以一种清人考据的态度追根溯源,直接考证到《汉志》中“小说家”的,并最终得出《赵正书》实乃中国小说早期渊源且对古代文学史有着重要意义的结论,有理有据。一般做文学研究的人注意不到用出土文献去佐证史料的真实性,很多史料拿过来随手就用了,像我前些日子写东西的时候用了“汉文帝立传记博士”一条作论述,后来发现这条记载可能有猫腻;而做史学研究的人注意不到一些出土文献的文学价值,或者不屑于理会“文学”,而辛老师很好的打通了两个领域。
姚亚杰 /Yao Yajie
就我个人而看,即使《赵正书》目前尚不能言之凿凿地称之为小说家类的书籍,其地位也应介于后世之野史,其记载之可信度,恐需多做存疑。在这种基础上贸然质疑史记,恐尚为不妥。故而在未及有切中之他证时,应尚以《史记》为准。在这种情况下,以正史为主的传统的严肃性史料的基础地位,至少现在来看还是不能动摇的。我也曾因为唐前史料的问题请教过复旦大学的张伟然老师,他的回答,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仍然应该是以信为主。不是说不能推翻,事实上即使是正史也确实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究其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要修正的话,一定要有充分的材料、合乎逻辑的认识和严密的论证。
袁子琦 /Yuan Ziqi
《赵正书》是什么性质的一本书?辛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固然没啥问题,但是我也在想,把它论定为“小说”,也就在客观上维护了司马迁大史学家的历史地位,维护了《史记》的历史地位。在今天,《史记》已经不仅仅是一本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几代史学工作者讨论问题的基石。如果真有新材料把《史记》的地位往下拉一拉,学术界可能会有不小的震动。我不知道,辛老师的论证有没有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
李 智 /Li Zhi
辛老师解释的那时候的“小说”类似于现在网络语言中的“历史同人文”,但是是“夹带私货”的那种,也就是看起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可故事却是“编”的,目的是作者本身的意识形态输出。当然,辛老师用的词是“寓言”,就是在编故事的背后是要阐述道理,也就是“说事儿”。
焚书坑儒的真相是什么?
敬 涛 /Jing Tao
“偶语《诗》《书》百家语者弃市”,一边不让读《诗》《书》,另一边设置七十博士,重视儒家思想。前者是以李斯为代表的谋臣,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后者是社会礼仪治理的需要。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是六国儒士与秦统治者发生了冲突,是秦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一次冲突,儒生议论秦始皇暴政、有不利于秦始皇的消息在儒士之中传播,所以秦始皇要找理由把他们杀掉。
雷重任 /Lei Zhongren
赵正对儒生应该是宽容的。先是提醒你,说话注意啊!再是警告你,小心我揍你!这都不行,赵正怒了,问题就麻烦了!“焚书坑儒”的对象不是所有文化人,《生死秦始皇》175页第二段说的很清楚,是针对那些“以儒生为代表的反对力量或者说是异议人士”的儒生。赵正用人起步都是几十万人,修房子修墙修墓园。至于咸阳城里四百六十多儒生?我至今彷佛都能听到赵正冷笑的声音:坑杀!
秦始皇姓秦,姓赢,还是姓赵?
刘 哲 /LIu Zhe
对于第四篇第二节“天下第一个皇帝就是赵家的人”,关于姓氏秦始皇姓氏的问题,我有些补充。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是有区别的,姓是用来辨明血统的,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古代有同姓不婚,同氏不同姓的可通婚姻。而在周代宗法制度之下,姓代表大宗,标志着出于同一母系的人的自然血统的归属,是世代传递的血缘符号,是世代不更的。而氏则是由姓分出来的小宗,支系,氏代表着贵族的家庭出身和政治地位,关系着贵族在政治上的荣辱兴衰,是会随着贵族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而遇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此时贵族没有了氏,就等于被剥夺了爵位,丢失了国家,断绝了子孙。
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篇》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 从《史记》上看,对于秦始皇的称呼有这么几种,一是秦王,一是始皇,胡亥是二世皇帝,诏书皆写作皇帝。《通志·氏族略》称“支庶称氏,未尝称国,或适他国则称国,如宋公子朝在卫则称宋朝,卫公孙鞅在秦则称卫鞅是也。” 此类公子、公孙、王子、王孙的称氏不胜枚举,都可以为证。如辛神所说,若从其姓,可称秦始皇作赵正,从其氏则可称其作秦正,而我以为其为王子、太子时也可称其为秦王子正、秦太子正,登基为王后则应称其为秦王正,灭六国称帝后则为皇帝正,后世应写作始皇帝正。《赵正书》不言尊位而称赵正,褒贬之意不言而喻。
如何认识辛德勇与《生死秦始皇》?
姚亚杰 /Yao Yajie
辛德勇老师的书中体现出来的治学路数是我很喜欢的,就是从读书中的小问题入手,去做考证和分析。当然这样的路数也是要见功力的,只有平时书读得多,积累得够,才能发现这一个个问题。
刘亚涛 /Liu Yatao
在考辩之余,遇到引书中的问题,不唯众是从,亦不唯权威是从。最显著的有二例:其一是第一篇中孟子谓万章之语,千百年来皆宗赵歧之说,无人能撼动。而辛先生怀有质疑之精神,对这段话进行了新解。敝人才疏,我不知道辛先生的新解是否正确,但其质疑精神尤为值得称道,而且其新解绝对可成为一家之言。其二,关于句读问题。对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事,论证得有理有据,千百年来,历家注释皆认为成蟜反秦廷,而辛先生证此“反”为回之意,信而有征,其说可从。
李明阳 /Li Mingyang
记得辛老师说,有些人把学术当作信仰,自己坚定地相信,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得如此相信;有些人把学术当作艺术,一门心思求新求异,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并不考虑是否切实;而辛老师的态度是把学术当作科学,每一个结论都是可以验证的,通过对文献和逻辑的寻绎和检验,最终结论是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这在我心里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我第一次明白了文科研究也同样是可以有非常严格的标尺,去评价这项研究做得好不好、对不对,它的意义是可以衡量的。
李 智 /Li Zhi
辛老师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史念海先生给他的治学忠告是“读书得间”,他自己最喜欢的学者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钱大昕。这几年,辛老师的学术著作越来越有在这条路上“加速跑”的趋势。《生死秦始皇》作为最新的一本,自然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引用最近在微博上热转的辛老师的那段话作为结束:“在黑暗的岁月里,不向威权献媚,不因功利的诱惑而随声起舞,这是一个正派人的底线,更是正派读书人的需要坚守的基本立场。”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跟着老师学读书,学做人!
(以上文段均节选自读者文章)
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反馈!由于篇幅所限,大家的文章不能完整放出,难免有“断章取义”之感,所以小编将这些精彩文章打包放在小程序里啦!长按识别小程序码,来学海里遨游吧~~
戳我!迅速围观神仙讨论!
另外,小编还争取到了特别福利!在伯鸿读书会小程序购买《生死秦始皇》纸书,再送2018年10月《文史知识》电子书一套~内有辛德勇教授文章,等你来读!
是我就是我,快来扫我呀~
生死秦始皇
发布时间:2019-07-26
作者: 辛德勇著
ISBN号:9787101139051
价格:
¥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