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静染现代人很少写信了,大家都用电话、上网、微信等方式替代了写信,在书信功能越来越电子化和碎片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邮政业的衰落,但细想这样的变化也不过二十年,时间变换之短促让人唏嘘。 《重读抗战家书》是一部独特的家书集,编者精心编选的32封家书可以说都具有重要价值,写信的主人公如吉鸿昌、赵一曼、张自忠、戴安澜等是我们熟悉的时代人物,而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重读抗战家书》正是一本珍贵的家书集,其书名清晰地说出了该书的三层内涵:重读、抗战、家书,所以它首先是一本家书,其次是抗战的家书,而对重读的强调更体现了编者的用意,这样的出版形式确实是别具匠心。 在过去,有关“家书”的出版物中有名的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莫扎特家书》等,每一本书因为作者的身份、事业、成就等不同,都为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但他们都以对人生的洞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在思想精神上的博大精深吸引着人们,成为了家书中的经典。《重读抗战家书》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藉藉无名的,但正因为他们的平凡,信中的内容才愈显得朴实真切;这些家书中虽然大多没有文字的华丽,但情感流露自然,而其中不少篇章是处在战争前夕、生死关头那些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写下的,更显出了这些家书的不凡来。 2015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本书的出版也有纪念和致敬抗战胜利的意义在,可惜出版日期错过了这一重要的出版宣传周期,但由于选题的独到,其内容在文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以及对读者的教育意义并没有丝毫减弱;特别像家书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客观真实地呈现,辅以简约的导读,相反带给人的触动和感悟多,其阅读细节的收获也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在给他的儿子的信中,就谈到了战争的局势和战场上的见闻,“汉奸之多,出乎意外。自然是政治不良民生凋敝的必然结果。”像这样的话让人顿生世道炎凉之感,而这正是我们了解抗战真实历史的一个视角。 在《重读抗战家书》中,我们还常常会读到一些情真意切的字句,如参加淞沪大战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就在阵亡前的三天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实际上战争的残酷已经让他深知前途凶多吉少,所以写这封信时他是有所预知的,但在生命尽头,他挂念的还是家中老小:“慕兰(其女儿)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其儿子)姿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儿女情长不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封信才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最让人震撼的一封是张自忠将军致战友的书信,可以说是每读每感动。他在枣宜会战前夕,按照每逢出征都会留下一封信的惯例,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张自忠将军戎马一生,到了这样的关头,心中的苍凉与决绝实能感天动地。这是他写下的最后一封信,我相信这封信也是写给所有中国人的。 《重读抗战家书》中蒸腾着一股热忱的家国情怀,交织着个人的、国家的、时代的记忆,让人们不能忘记那一个艰难困苦但壮怀激烈的岁月。《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