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重要体裁。自《史记》创立体例,至《明史》成书,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被合称为“二十四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文献。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强调历史研究者要认真阅读纪传史,这是基本功,也是前辈史家的老传统。同时,他总结了自己阅读纪传史的具体方法,如分时期读列传、重视职官与地理诸志等,兼具方法论价值与学术启发性。本文摘自中华书局新出《史部要籍概述 子部要籍概述》,为《黄永年文集》之一。该书系统梳理史部、子部要籍,脉络清晰、言简意赅,既是专业学生的教材、参考书,也可作为文史爱好者的入门书。纪传史后来多出于官修,私家所修的也多经官方肯定,自然难免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之类的曲笔。但总多以实录、国史以及诏令、奏议、行状、家传等原始的史料作为依据,在编纂实录、国史没有成为制度之前私家修史的依据也多用此类官方文书,一般都不致凭空编造捏合。而且此类官方文书包括较早的实录和国史多告失传,这些纪传史所保存的已多属比较原始且成系统的史料。所以研究我国历史,必须认真阅读纪传史,这可说是一种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地利用杂史等其他史书,以及杂记、小说、诗文、出土文物,把这些作为纪传史的辅助以寻求历史的真相,进而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因此认真阅读纪传史,对纪传史下功夫,久已成为我国史学家的老传统。先师吕诚之先生在民国三十年所写的《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中曾说:“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只两遍而已。”此后撰写《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对《晋书》以下至新旧《五代史》至少得再加一遍。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