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起唐代律诗四联的结构,很多人立即会想起“起承转合”一语,但是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可能不知此语出自宋人,也就是说,唐人写律诗时心中并没有“起承转合”的框架。事实上,在唐代律诗中,采用线性结构的诗篇应远多于采用“起承转合”结构的,在初唐时期尤为如此。我们在杜甫律诗中所见的那种由景到情、顿挫强烈的“转”,虽不能称为老杜专有,但在他人的诗篇中并不多见。相比层出不穷的句法创新,律诗结构革新变换的空间要小很多。正因如此,我讲律诗,重点放在句法分析,从此角度破解盛唐诗气象产生之所以然。然而,我们也不能把律诗结构撇开不谈。上面分析杜甫《登高》时,我已提及八句连用题评句而造就了律诗中罕见的排比结构。我再谈杜甫的另一首诗篇,看看其如何颠覆律诗的结构,写出极快的诗,又如何借助诗篇节奏来展现突发的狂喜。
《春望》作于广德元年(763)的春天,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尽,部下也纷纷归降,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多岁,他听到唐军获胜,兴奋不已,一来是战争之苦要结束了,百姓的日子能稍微好过一点;二来是河南、河北都收复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无法按捺心中狂喜的他,欣然提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