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 1982年生,重庆人,历史学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著有 《如朕亲临》 《宋风成韵》《如临大敌》 《不与天下州府同》 《扎布让的黄昏》 等 图/华小峰
北宋仁宗时期,从民间到朝廷都在流传一则离奇谣言:甲午年,四川将会有大动乱。随着甲午年(1054年)的逼近,从四川到帝国中央的洛阳、开封,各种谣言不断滋生、蔓延,紧张、焦虑和恐慌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如临大敌,做了各种预案,在担心和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
“做历史的人通常感兴趣的是发掘政治制度的变化、经济的运行、学术思想文化的变迁,更多地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但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个‘乐子人’,不是很正经地要做大历史的,我喜欢在历史中寻找花边新闻,例如皇帝长得好不好看,有哪些小道消息在流传………我喜欢在历史中发现这些东西。”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2006年的一个秋日,24岁的黄博正在四川大学校图书馆翻看《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关四川的宋代史料,想为自己的硕士论文找个方向。
当时,他刚读完汉学家孔飞力的《叫魂》和柯文的《历史三调》。手指落到4182页时,他留意到宋仁宗被一则来自四川的谣言搞得心神不宁、找宰相来商量如何应对的记载。嗅到了一丝“异常”后,他开始搜寻、整理与这则谣言相关的史料。
在黄博的梳理之下,一段湮没在故纸堆中的往事面目越来越清晰,也变得越来越有趣。在跟导师刘复生教授汇报、商量后,他最终以“宋代谣言”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
在史料之外,他对谣言有着越来越鲜活真切的感受。川大周围有许多茶馆、麻将馆,生意兴隆。黄博是那里的常客,喝茶或手摸着麻将牌时,耳边萦绕着各种版本的八卦、流言和秘闻,蜚短流长在这里汇集、滋长再流向各方。到准备读博时,他曾一度计划在“谣言与宋代社会”的问题上继续深入。但在现实中,被各种事务、工作推着走,他一直没能腾出时间、精力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发力。
直至十多年之后,这位在历史写作上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推出新作——《如临大敌:谣言恐慌和大宋王朝1054年》(2025年出版)。
黄博:我没有太大的想法,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在完成这两本书之后,我无意中发现,《如朕亲临》是在讲述皇帝的画像,这是一个“观看和被观看”的过程——臣民在观看皇帝,皇帝准备被臣民观看;《如临大敌》是讲谣言,是听觉或者声音的一个传播。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这两个领域在历史上是容易被忽略的,因为视觉和听觉的历史材料很难保存下来。今天我们找不到宋仁宗讲话的语音材料;历史上留下了宋仁宗的画像,但是这个画像究竟有多真实,也是存疑的。所以,我们过去对这些东西的观察和思考都是不够的。
但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个面。譬如,皇帝肖像与皇权政治之间的运作关系。譬如,我们可以看到谣言在宋代各种重大事件背后所起的作用,除了“甲午再乱”,还有“庆历新政”中的谣言、“王安石变法”中的谣言,包括两宋亡灭都有大量谣言。这些听觉和视觉的元素可以为我们提供在用大脑去看历史之外的另一种思路。因为我们通常看历史,是用大脑的理性思维分析既有文字材料,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历史。
我们可以通过肖像来“看”历史,通过谣言去“听”历史。虽然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如通过大脑理性分析、勾勒出的历史那样鲜明、准确,会有一点点扭曲或者失真。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角度可以看到新的东西。例如,通过谣言的角度去理解宋朝,通过“颜值”的角度去理解宋代的皇权,这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东西。
我不一定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较好的回答,但是至少我可以提出这样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