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不让父母担忧
评论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2025-09-22 11:16:18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第二》)
从汉代开始对孔子的答话就存在不同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为这是指子女常挂怀与担忧父母的健康,一种以为这是指子女要做到只让父母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宇野哲人解说:
本章谈论了针对孟武伯有关孝道的提问,孔子以父母忧子之心相告,意即为人子女应该尽力做到不让父母担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乃其谥号。
为人子女,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一举一动, 谨慎行事,毋使父母担忧,倘若能做到这些,就可谓是孝了。
大概是因为孟武伯是贵族子弟,很容易有为所欲为的倾向,所以孔子才用父母担忧孩子患病之事来告诚他。(《论语读本》)
胡楚生解说:
父母爱护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时时担忧子女这事不适,那事不顺。子女如果能够深切体会父母对子女既爱且忧的心理,能够谨身修己,德业进步,慎于行事,远离邪佞,凡此种种,都能使父母放心而不担忧;所担忧者,只有疾病之来,难以预测,唯独此事, 不免使父母忧心,其他则无可忧心者。能够如此,才是子女应有的行为。(《论语新编解义》
《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论及孝。因为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孝道于是不仅成为伦理规范, 还成为统治者力倡的政治守则,甚至编出了种种变态的故事荼毒百姓,借倡愚孝来倡愚忠。后人反专制、反愚孝,连带否定孝道,乃至怨及孔子。柳存仁说:
孝道自然也是培养人格的形成的另外一个要素。 西方人士看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的特点,像我书架上的《韦伯斯脱大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解释filial Piety这个词就说“对父母的尊敬是中国伦理最主要的德行,也是所有正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用孔子以后许多朝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去归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人,是不公平的。在《论语》一书里提到“孝”的地方有十四处,但是我们还找不到一处证据认为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爱,只是儿女单方面的负担。《论语》记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解释,照东汉的马融说,是“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曾经做过父母,或现在还是做父母的人,谁都有过看护生病的子女的经验的罢?你看孔子这句话说得多么自然,它是和后世打着他的招牌提倡装模作样的伪孝的说法,是有多大地不同啊!传统的劝孝故事有一段郭巨埋儿,说东汉时郭巨夫妇因为生活艰困,老母时常要减食给他们三岁大的儿子吃,就夫妇计议,郭巨要把孩子活埋,说:“子可再有,孝不可再得。”这是又残忍又愚蠢的想法。他的妻子听了不敢违反他,两人掘坑掘了两尺多深,忽然掘出了一签黄金,这真是deus ex machina,上天的奖励孝道,无微不至,也教人忘记了吃人的礼教所造的庞大灾害了。也就是后代的这种伪儒家的主张慢慢地浸染了正统的信仰和社会风俗习惯,使中国过去的社会有许多地方是那么的令人不可耐和不近人情。
我们现代的许多人,不管是谁,也不管什么种族, 什么宗教信仰,都相信我们今天对自己父母的感情和尊敬是不会和古代的人对他们的父母有多么大的不同的,虽然今古之间的社会条件却发生过不止一次的革命性的变动。我不是社会学家,恐怕不能够估计从现在起再过几十年以后,假如各国的人口生长率继续地减低了,而老人的长寿还继续地增长时,社会的情况将会怎样。我们姑且不要乞灵于孔子的灵魂,他已经死了两千四百多年了;且让我们仍然希望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孝子”这样的人不要只有等他在殡仪馆里穿着孝袍麻衣的时候才可以见到罢!(《孔子的遗救》)
希望其言不是杞人忧天。
推荐阅读
书 名:
论语百句(口袋本)
作 者:傅杰 著
丛 书 名: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主 编:陈引驰
书 号:978-7-101-16916-4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定 价:69.00元
论语百句(口袋本)--中...
发布时间:2025-01-21
作者: 傅杰著
ISBN号:9787101169164
价格:
¥69.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