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教授的《曾国藩大传》与《正面突破——曾国藩的顶级思维》先后在中华书局出版,为我们打开了重读这位晚清“创业巨匠”的新窗口。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困局中,曾国藩以一介文臣之身,在无钱无权、多方掣肘的绝境下,创建湘军。这支从湖南乡野走出的武装,不仅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更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与组织管理的新范式。从团队搭建到人才凝聚,从危机应对到战略坚守,曾国藩的“创业历程”,恰似一部写给当代企业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指南。
其一,以“忠义血性”重构组织内核。曾国藩深知,传统团练的散沙状态源于缺乏精神凝聚力,他招募的士兵以“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对于军官,则要求“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核心是“忠义血性”。
曾国藩还将保卫桑梓与维护名教结合,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卫道”之战,以儒家伦理重构湘军精神内核,凝聚人心。《讨粤匪檄》发布月余即有三千余人投军,其中不乏“闭户读书”的儒生。曾国藩提出使命愿景,使湘军从单纯武装力量转型为承载儒家价值观的军事组织,湘军内部成员能够为长远目标,持续齐心协力地奋斗。
其二,用“制度创新”规避体制桎梏。针对绿营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弊端,曾国藩创立“营官制”:营官由统领选拔,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且士兵需随营官籍贯同乡。他在《营规》中规定:“一营之中,营官如父母,哨官如手足,士兵如子弟,患难相顾,生死相托。”这种层层隶属、责任连带的制度,令湘军形成军令如山的执行力,在作战时,能够“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表现无比的团结精神。
更关键的是,他绕开低效的地方财政,建立厘金制度和捐输的自筹体系。他在江西设立厘金局,月入“约三万两”,基本满足军饷需求。收入来源模式的创新,使湘军摆脱对单一资金来源的依赖,实现了经费上的自主。他得意地说:“饷源既开,不忧匮乏,此乃自立之道也。”
创业者面对资源匮乏时,核心的破局点在于重构组织的价值内核与运行规则。曾国藩感叹“天下事,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正是被激发出来的创新,让湘军在绝境中找到了生路,表现出空前的战斗力,战胜了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