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自唐以来依据内容被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这与今天我们根据学科的图书分类法大不相同,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自然科学”这一项。中国古代当然不可能没有科学,与中国古人的科技意识、思维、需求与想象有关的知识大多被归入古代的子部典籍。赵运涛的《中国古代“黑科技”》正是这样一部以子部典籍为主要探究对象,揭示中国古代科技想象力的图书。
这是一本脑洞大开的讨论中国古人有关科技的奇思妙想的书,书中提及了四类中国古代“黑科技”:第一类,纯想象。唐沈既济《枕中记》中可以让人进入虚拟梦境的“青瓷枕”、明吴承恩《西游记》中自动锁定并套住目标的“金刚琢”以及遇到威胁可以自我防护的“五彩仙衣”、清魏文中《绣云阁》中可以释放黑烟迷幻敌人的“毒草窝”……还有神魔小说中各种具有隐身功能的物件,如《清异录》的“坤灵扇子”、《江淮异人录》中的“隐形刀”和“方巾”、《聊斋志异》中的“隐身衣”、《小豆棚》中的“隐身金丹”、《益智录》中的“隐身伞”、《抱朴子》中的“隐身符”、《西洋记》和《升仙传》中的“隐身草”、《小八义》中的“避法冠”,等等。第二类,将写实之物嫁接到别的领域所产生的想象。如唐李亢志怪小说《独异志》和唐刘肃笔记体杂史《唐新语》记载的“摩顶松”具有报时功能。自然界中的确存在具有报时功能的动物和植物,前者如鸡打鸣,后者如攀缘灌木使君子,外号“报时花”,它的花朵会根据时间的不同从白色、粉色、红色,最后变为深红。第三类,对域外真实科技的想象。如清吕熊小说《女仙外史》记载的暹罗国“火浣绒”,即火浣布,这是一种由石棉纤维制成的布,具有防火功能。《中国纺织通史》记载了元代开采石棉、提取纤维并制作布的方法。晚清吴趼人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对国外“地底火车”的描述,实为地铁。而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大都会铁路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开通。
98.00元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