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意外穿越到100年前的上海,站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街头,看着黄包车与电车交错而过,听着吴侬软语与洋泾浜英语混杂喧嚣,不必慌张,民国知名报人郁慕侠用30年沪上生活体验写成的《上海鳞爪》,早已为你备好一本巨细无遗的“民国生活指南”。这部收录了300余篇市井笔记的著作,像一台时光相机,定格了1930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三教九流与江湖秘辛,让我们得以触摸这座“魔都”最鲜活的肌理。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食有滋味:从馄饨担到三百元一席的盛宴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已有“外卖服务”。徐重道国药号率先推出“接方送药、代客煎药”的贴心服务,只要一个电话过去,就会有专人上门取走药方,配好的药会装在特制的热水瓶里送来。代煎费仅需一角钱,其高效与便捷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外卖小哥。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不难看出,当时借贷市场极为混乱与复杂,毫无信用体系可言,穷人往往为了求得一丝生的希望,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而在苏州河桥头的乞丐会“拉一把”。当他们看到人力车艰难地往桥上攀爬时,便迅速跑过去,一手握住车杠,口里嚷道“拉一把”。等车子上到桥面,他就伸手索钱,并道:“老板,一只铜板小意思。”唠唠叨叨,絮聒不休。倘若不给,他们便立刻翻脸,破口大骂。这种强行乞讨的行为,你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图片由AI制作生成)
街头黑话得懂几句才不会露怯:“笼头水”是指用回收的烟膏渣制作的水饮,通常售给靠力气吃饭的车夫和小贩。“抢帽子”是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不在手中过夜;“捞帽子”则指专替别人买进卖出,亏了算别人的、赚了进自己腰包的经纪人;“树上开花”专指帮人讨债抽成;“赶猪猡”是乞丐之间的隐语,意思是有“傻帽”被他们行乞成功。人们给了钱,还得个“猪猡”头衔,岂不可恶?
近代上海,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上海鳞爪》,是近代爱国报人郁慕侠所写的一部关于上海社会文化的笔记汇集,编为300余篇,每篇短则百字,多则七八百字。内容包罗万象,巨细无遗地记录了时髦男女的衣食住行、市井小民的柴米油盐、五花八门的江湖行当、光怪陆离的黑话秘闻,尤其对租界事宜介绍綦详,堪称是近代上海生活手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