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和本周四,我们在课代表的带领下,分两期共读了《李斯列传》这一名篇。也有受各种条件限制而没看成直播的朋友,我们生成了视频回放;您可以点进视频号主页,在“直播回放”中观看。首场直播的全程录像,您可以在“视频号—视频”中看到。《史记・李斯列传》是司马迁笔下极具张力的篇章,既写了李斯从楚国小吏跃为秦廷丞相的励志传奇,也刻画出他因欲望失控、底线失守,最终“具五刑、夷三族”的悲剧。而关于我们在直播前提出的问题,通过课代表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得到了充分的解答。问李斯:本可万古流芳,为何沦为身败名裂的代名词?
李斯的悲剧,本质是功业能力与做人底线的失衡——他靠帝王术建起不朽功绩,却因患得患失丢了为人根本。早年的李斯本有万古流芳的根基: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谏阻逐客令(《谏逐客书》成为千古奏疏典范),倡立郡县制、制定法令,为秦朝制度根基立下汗马功劳。但秦始皇驾崩后的沙丘之谋,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赵高以保地位、祸子孙相要挟,人格软弱的李斯为保住相位,放弃对扶苏的忠诚,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助胡亥上位。此后他步步错:为迎合胡亥写《论督责书》,鼓吹帝王独裁、肆行残虐,沦为暴政帮凶;面对赵高构陷,先失斩杀赵高的良机,后又误判疏不间亲的处境,最终被赵高诬以谋逆。酷刑之下,李斯被迫认罪,落得身被五刑、夷三族的结局。正如司马迁评价,李斯只学荀子的帝王术,却未悟儒家守正之道,用底线换富贵,终成身败名裂的警示。问同为楚人:项羽灭秦、李斯投秦,为何选择迥异?核心差异在身份诉求与价值取向的分野——一人为故国复仇,一人为个人脱困。李斯出身楚国基层小吏,早年见厕鼠龌龊、仓鼠饱食,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叹,心底早已埋下“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的执念。对他而言,楚国无法让他摆脱底层命运,而奉行法家、渴求人才的秦国,是实现改变卑贱地位的唯一舞台。荀子的帝王术更让他抛弃儒家仁义,转向实用的权术谋略,投秦是必然选择。反观项羽,身为楚国王室后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他的家族使命与故国情怀,秦国灭楚的国仇家恨,让他天然站在灭秦复楚的阵营。二者一个是求个人功业的基层逆袭者,一个是担家族使命的贵族复仇者,选择自然天差地别。问三次转型:前两次华丽转身,为何最后万劫不复?
三次转型的成败,取决于方向是否合道、选择是否守心:前两次顺势守能,最后一次逆势弃心。第一次转型:从小吏到荀子弟子(人生觉醒)。因厕鼠之叹意识到环境决定命运,主动拜荀子学帝王术,摆脱卑贱困境。这次转型选对提升能力的方向,为后续逆袭奠基;第二次转型:从儒生到秦臣(路线选择)。辞荀子时直言不欲久困卑贱,抛弃儒家王道,奉法家权术西入秦国。此时秦国正需统一天下的人才,李斯的贿赂离间、军事逼迫策略贴合需求,加上《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成功获秦始皇重用,是顺势而为;第三次转型:从秦相到赵高同党(底线失守)。沙丘之谋中,他明知赵高大逆不道,却因赵高的胁迫放弃对秦朝的忠诚。这次转型是逆势——胡亥昏庸、赵高险恶,他却为私欲妥协;更丢了对天下的责任、对个人操守的坚守,最终万劫不复。问如何理解“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先生此语,是因秦代文学稀见,李斯文章质用兼备;其文化贡献,在文与制两方面不可替代。从文章层面看:秦代重法治轻文学,流传下来的散文极少,而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公认的巅峰。其由古及今、由物及人,铺陈排比、反复论证,极具说服力,既为秦始皇扭转逐客错误,也成后世奏疏的写作范式;即便狱中自辩的《狱中上二世书》,以承认七宗罪隐表七大功绩,笔法精妙,亦是秦代难得的文学作品。从文化层面看:李斯不仅是文章大家,更是制度构建者。他倡立郡县制,确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框架;制定秦朝法令,规范社会秩序。秦代文章少,而李斯的作品兼具政治实用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故成秦之文章代表。问《李斯列传》为何着力探讨传主心理?
司马迁刻画李斯心理,核心是以人性解历史、以悲剧醒世人 —— 让传记超越记事,成为照见人性的镜子。中国古代传记多重事迹记录,少重心理挖掘,但《李斯列传》却用五叹串联起李斯的心理轨迹,让他从符号化的政治家变成有弱点的普通人:厕鼠之叹(第一叹):是求变的初心,显其对卑贱的恐惧;宴饮之叹(第二叹):是极盛的自满,显其对地位的贪恋;沙丘之叹(第三叹):是妥协的挣扎,显其在忠诚与私欲间的摇摆;狱中悲叹(第四叹):是对昏君的悔恨,显其对错误选择的醒悟;临终之叹(第五叹):是对过往的回望,显其对平凡生活的追悔。更难得的是,司马迁还刻画了李斯的隐性心理:沙丘之谋时三拒赵高却不直斥,是怕获罪的怯懦;面对赵高构陷不敢反抗,是怕失位的软弱。这些心理细节,不仅让李斯的悲剧更具代入感,更揭示了人性弱点如何左右历史走向。若李斯能克服患得患失,秦朝或许不会速亡。读史书传记,很少有对心理刻画如此精细的,司马迁做到了,而这份精细,正是《李斯列传》超越千古的原因。问司马迁如何为赵高作“隐传”?
司马迁未给赵高单独列传,却以附于《李斯传》《蒙恬列传》、借事件显人格的方式,为这位臭名昭著的奸臣写了一篇隐传。赵高的形象,全在与李斯、胡亥的互动中立体:沙丘之谋时,他活用文字学与话术,以李斯与蒙恬谁更得宠挑拨,又以祸及子孙胁迫,显其阴险善谋;胡亥继位后,他设计让李斯进谏触怒皇帝,再诬陷李斯通陈胜、权过大,显其构陷狠辣;审理李斯时,他严刑逼供,甚至假扮二世使者让李斯不敢辩解,显其暴虐无度;最后指鹿为马操控朝政、逼胡亥自杀、欲夺帝位,显其野心滔天。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赵高的恶,既是李斯悲剧的推手,也是秦朝灭亡的加速器。写赵高,实则是为了更深刻地写李斯的软弱,更透彻地揭秦亡的根源,让隐传比正传更有张力。问从励志典型到天下之耻:当代人能借鉴什么?
李斯的励志与受耻,只隔了底线二字;其人生对当代人的借鉴,核心在审时度势与守住本心。他的励志曾足够动人:从楚国小吏到拜荀子学帝王术,再以《谏逐客书》打动秦始皇、官至丞相,完全是底层靠能力逆袭的典范。但他的天下之耻,恰是丢了底线:为保地位助胡亥,为固宠阿谀暴政,最终从秦之功臣沦为秦之罪人。对当代人的启示很明确:一是在合适时机做合适的事——赵高初挑唆时,李斯本有机会斩杀隐患,却因犹豫错失;待赵高获胡亥全然信任后再举报,已成疏不间亲的失策。二是物欲有界,底线不丢——李斯因怕丢相位、怕祸子孙无所不为,印证了《论语》中“鄙夫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的警示,切忌用底线换富贵。李斯的一生,是术与道的博弈:他精通帝王术,却丢了为人道;善借时势,却败于欲望。《李斯列传》也因这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为跨越千年的警示:功业再盛,若失了底线,终是镜花水月;地位再高,若被欲望裹挟,难逃身败名裂。读懂李斯,便是读懂了欲望与底线的永恒命题。
史记(全十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