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唐僧肉眼凡胎,人妖不分,被妖怪利用了善心而造成的。对于唐僧因过分善良而轻信,孙悟空的看法,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来说,就是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在黑松林,因为唐僧不听劝阻而一定要解救假扮作被劫掠女子的锦毛老鼠精时,孙悟空就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你。”而我们后世人在说到唐僧的这个特点时,也常常把因善良而轻信作为唐僧的一大缺点。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唐僧因为轻信而被骗,我们还应不应该相信别人?唐僧因为善良而被妖怪利用,那么我们还应不应该善良?唐僧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唐僧因善良而被骗,出于一片好心而给自己造成巨大麻烦的情形,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西游五年的春天,骗他的妖怪是银角大王。当时银角大王奉了大哥金角大王的命令巡山,在捉住八戒之后,又去寻找唐僧一干人等。在山顶上,银角大王看到了唐僧、悟空、沙僧。银角大王久知悟空的厉害,于是心生一计。他变做一个被猛虎所惊摔断了腿的老道,躲在取经队伍必经处的草丛中,在唐僧等人经过的时候从草丛中爬出,恳请唐僧将他送回道观之中。唐僧答应了他的请求。唐僧好意让他骑自己的马,他说自己的腿脚跌坏了,骑不得马;让沙僧背他,他说刚才被老虎吓坏了,见不得沙僧这等脸色晦气的和尚;直到唐僧提出让悟空背他,他才欢欢喜喜地接受了。趁着悟空背他的时候,银角大王遣来了峨眉、须弥、泰山三座大山压在悟空身上,直压得悟空三尸神咋,七窍喷红,困在山下动弹不得,而后将唐僧和沙僧轻松捉回山洞。幸亏三座大山的山神认识悟空,这才将悟空放出;而后悟空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算降服妖魔,救出唐僧。
第二次也是在西游五年,时间是在初冬,骗他的妖怪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红孩儿早就听说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算计着要吃唐僧肉益寿延年。也是忌惮悟空本领了得,于是变化作一个七岁的小儿,浑身上下赤条条的,吊在松树之上,大喊“救人”。悟空劝唐僧不要多事,唐僧不但不听,还要念紧箍咒,要不是沙僧苦劝,这一顿头疼是免不了的。悟空无法,只好陪着唐僧走近红孩儿,询问他吊在松树上的缘由。那红孩儿假说是被强盗杀了父亲、劫了母亲,自己被吊在松树之上,如今已经三天三夜;又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的前面,家中亲属还在,恳请唐僧将他送回家里。唐僧听了,果然就起了怜悯之心,答应了红孩儿的请求。接下来的情节,简直就是平顶山故事的翻版:唐僧让红孩儿骑马,红孩儿说吊了三天三夜,手脚都麻木了,骑不得马;唐僧说让八戒背他,红孩儿说八戒脖子上有鬃毛,怕扎着自己;唐僧又说让沙僧背他,红孩儿说被那些强盗吓坏了,见不得沙僧的晦气脸色;直到唐僧让悟空背他,那红孩儿才欢欢喜喜地接受了,而接受的结果,就又是趁便将唐僧捉回山洞。悟空有什么办法?少不得要与红孩儿交手。这红孩儿本领了得,特别是口鼻中喷出的三昧真火,更是威力惊人,一阵火焰喷出,悟空灼热难当,为了熄灭身上的火焰,悟空一头钻进涧水之中,结果被冷气一逼,火气攻心,登时昏死在涧水之中,要不是八戒及时施救,悟空这条猴命就算是交代在火云洞了。后来虽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红孩儿,但和牛魔王一家的仇恨也算是结下了。
第三次是在西游十三年的春天。那天,师徒四人经过一片黑松大林,悟空去化斋,唐僧与八戒、沙僧坐在林中,忽然听到前面传来女人嘤嘤的“救人”声。唐僧近前,原来是一个美貌妖娆的女人,被捆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半截埋在土里,只有上半截露在地面。唐僧问她何以如此,那女子说自己住在贫婆国,清明和父母一起扫墓,遇见一伙强盗。几个强盗头子见自己长得好看,都想抢去做压寨夫人,吵来吵去,索性谁也不要了,就把自己捆在树林里,带领众强盗扬长而去,如今已经是五天五夜,看看就要命丧黄泉。唐僧听了,忍不住掉下泪来,就命八戒去解救那女子。八戒正要动手,被悟空赶到,及时喝住,说这女子乃是妖精所化,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八戒看那女子长得好看,还要争竞,倒是唐僧说了:“也罢也罢。八戒呵,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悟空听唐僧这样说,非常高兴,大喜道 :“好了,师父是有命的了,请上马,出松林外,有人家化斋你吃。”而后就把那女妖撇在一旁,一路走了。
看起来,这唐僧也是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变得乖觉起来了。但这女妖也不是吃素的,她不动绳索,把两句言语用一阵神风,嘤嘤地吹在唐僧耳内:“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
这两句话飘在唐僧耳内,一下子就击中了他的死穴。他立刻勒住马,对悟空说:“去救那女子下来罢!”行者道:“师父怎的又想起他来了?”唐僧说:“他又在那里叫哩。他叫的有理,说道:‘活人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行者听了,于是就说出了我们在本集开头说的那句话:“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你。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劝,我劝一会,你又恼了。任你去救,只是这个担儿老孙却担不起。”唐僧道:“猴头莫说话!你坐着,等我和八戒救他去。”说完,就撇下悟空,和八戒重又走到那女妖面前,将那女子解救出来。而后,这女子就跟着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先是在镇海禅林寺吃了几个小和尚,而后终于趁便将唐僧捉到了自己的陷空山无底洞。这个女妖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老鼠精了。这老鼠精虽然只是个老鼠,但背景颇深,是托塔天王的干女儿;本领也颇为了得,与悟空交手,几乎不落下风;所住陷空山无底洞地形复杂,内有千洞万穴。为了解救师父,悟空又是一顿上天入地,费尽周折。
唐僧对妖精的态度,套用今天一句开玩笑的话,简直就是“妖精虐我千百遍,我待妖精如初恋”了。一般人在看到唐僧被几个妖怪所骗,特别是他不顾悟空的反复劝阻被锦毛鼠精骗了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充满焦急的,我们的心中一定盘旋着这句话:唐长老啊唐长老,给个套你就往里钻,你是不是傻?
我的回答是:实事求是地说,这还真不能全怪唐僧。个中原因有三:一是孙悟空引以为傲、反复自我吹嘘的“火眼金睛”,其实也没有那么灵验;二是这几个妖精,特别是锦毛老鼠精,其套路也确实是太纯熟了,直接击中了人性最柔软脆弱的部分;三是包括唐僧,也包括你我在内,从人的本性来说,容易轻信本来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一个特点(注意:我说的是“特点”而不是“缺点”)。
我们一般想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觉得十分厉害,感觉那一双眼睛就像X光一样,妖精们在这双眼睛面前会无所遁形。但是,我要说的是,这可能都是受中央电视台19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影响。实际上按照原著的描写,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对妖精的识别率还真是不高。比如在乌鸡国,狮子精变成了假唐僧,悟空就一筹莫展,还是八戒出主意让两个唐僧轮流念紧箍咒,这才将假唐僧识别出来。又如在火焰山,孙悟空从铁扇公主那里骗来了芭蕉扇,牛魔王知道后匆忙赶上并变成了猪八戒的样子,悟空也根本没看出对面的“八戒”竟然是牛魔王所化,结果到手的芭蕉扇又被牛魔王骗回。这种辨识失败的例子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根据李天飞的统计,在《西游记》中,悟空总共用火眼金睛辨识对方31次,成功18次,失败11次,不好判断的2次,总体成功率58%,连及格线都没达到,唐僧不太相信悟空的火眼金睛,似乎也不是没有原因。
妖怪的套路太深,也是唐僧被骗的一大重要原因。这几个妖怪不但善于变化,而且还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能讲一个好故事,是骗子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站在骗子的角度,一个好故事一定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一定能巧妙击中我们的心理脆弱点;第二,它一定情节丰富、细节生动,让这事情听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第三,它一定要提供愿景,让听者相信,只要照着骗子说的话去做,就能达成所望。
拿这三点来衡量红孩儿、银角大王特别是锦毛老鼠精的故事,真的是严丝合缝。你看那老鼠精,化身为一个孤苦伶仃的美貌女子,被绑在松林之中,下半截还埋在土里,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唐僧的怜悯之心,说不定还有潜意识中男人对女人的保护欲,这是击中了唐僧的心理脆弱点;她讲的故事,那真是有鼻子有眼,什么扫墓啦,什么几个强盗头子看她长得好要抢她做压寨夫人而起了争执啦,真是情节丰富、细节生动,不由唐僧不相信;而当唐僧听了悟空的劝说转身而走的那一刻,她所喊出来的“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更是一下子就呼唤起了唐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内心愿景。这么好的一个故事,这么貌美如花而又楚楚可怜的一个女子,这么可怜而又卑微的一点请求,换作是你,我问你救不救?
所以,唐僧被骗,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判定唐僧是个傻瓜。
特别是,和唐僧被骗的根本原因“善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更不能简单地嘲笑唐僧。唐僧是被骗了,也确实因此给取经团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他的过错是“好人之过”,虽令人遗憾,但绝不应被过度指责,更不当被冷嘲热讽。
那么,从唐僧的“君子之过”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我想主要有三点。
第一:你要善良。这一点我们要向唐僧学习:他虽一生坎坷,但善心始终不动。无论如何,善良都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应当因为善良受挫,就否认善良,转而投向邪恶的怀抱。
第二,你要优秀。这一点我们要比唐僧有所提升。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善良,并保持善良。真正的善良需要智慧。善良还需要能力,否则你就不可能持续地善良下去。
第三,在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选择信任。
这有一点纠正《西游记》之偏的意思,因为在《西游记》里,唐僧的好心基本上没有得到好报,而这是不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西游记》为什么这样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取经团队与妖精之间是零和博弈:要么妖怪吃掉唐僧,就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要么取经团队战胜妖怪,这样就能继续西行取经。在零和博弈中是没有中间路线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大部分博弈完全可以是双赢。在这种非你死我活的博弈中,最好的策略是什么?经过无数次的推演和计算机模拟,就是所谓的“一报还一报法则”。这个法则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对于任何人,首先的态度是选择信任与合作;第二,如果对方对得起我的信任,那就愉快地合作下去,如果对方坑害我,那么我就一定惩罚他;第三,惩罚之后,假如对方再次找我合作,我依然选择信任。
愿我们永葆善良,愿我们拥有持续善良的智慧和实力,愿我们对人性保持信任,并且这份信任不被辜负。
(节选自《成为更伟大的自己:〈西游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