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中国史学与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既注解《春秋》,又以独特叙事开创编年体史书新境界。这部战国时期的经典,是解读春秋时代的重要文献,更以生动历史场景与深刻人文思考,成为后世文人学者汲取智慧的源泉。
《春秋》以编年体形式,用极简略的笔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大事。其文字之简,简到令人费解的地步。如“郑伯克段于鄢”六字,背后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兄弟阋墙、母子反目的复杂故事。孔子作《春秋》旨在“寓褒贬,别善恶”,以微言彰显大义,以谨严的措辞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即所谓“一字褒贬”。然而《春秋》的简约如同一副骨架,虽结构清晰却血肉未丰。汉代学者桓谭曾言:“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正是《左传》的出现,为《春秋》的骨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作为“春秋三传”之一,《左传》以宏大篇幅对《春秋》经文进行详尽阐释与史实补充,使其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性历史巨著。它并非简单注解,而是以《春秋》为纲,以史实为纬,编织出春秋时代的全景图。如《春秋》仅书“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则详述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权力斗争、其母武姜的偏私,以及最终兵戎相见的全过程与深层原因,使冰冷的记载化为有温度、有血肉的历史叙事。
关于《左传》的作者,历史上存在着诸多争议,至今尚无定论。最早提出《左传》为左丘明所著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承袭了这一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左氏春秋》的作者明确标注为左丘明。然而,这一说法在后世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唐代的赵匡首先提出异议,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而《左传》中记载了许多孔子死后数十年的历史事件,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显然不可能是左丘明所著。宋代的朱熹也认为《左传》的作者并非左丘明,他指出《左传》中多有预言,且不少预言在战国时期才应验,由此推测作者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近现代学者对《左传》作者的研究更为深入,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左传》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而是由多位史官在不同时期陆续编撰而成;有的学者则根据《左传》中对晋国历史的详细记载和对楚国的偏见,推测作者可能是晋国或鲁国的史官;还有的学者通过对《左传》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其作者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吴起或子夏的弟子。尽管关于《左传》作者的争议不断,但这并不影响《左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地位。无论作者是谁,这部著作都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变迁和思想文化,为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丰富详实的历史内容
“三全本”《左传》附录《春秋大事记》
左传(全三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