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已至,酷热的三伏天即将落幕。翻开《岁时广记》,那些散落的伏日习俗,藏着古人与酷暑周旋的生存智慧,凝结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更不乏一些让今人直呼“想不到”的奇特操作!
三伏之名,源于古人对时序的精密推算。《阴阳书》明确记载:“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这种以天干纪日的历法智慧,让每年的伏期都如星辰轨迹般精准。三国文学家曹植曾将三伏称为 “三旬”,既点明其约三十日的时长,更暗合“旬日一伏”的古老认知。而伏日最初并非消夏佳节,而是庄重的祭祀之日。《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开启了伏日祭祀的传统。到了汉代,伏日习俗因地域差异生出别样风情——汉高祖刘邦感念汉中、巴、蜀、广汉四郡助力定天下之功,特允其“自择伏日”。《风俗通・户律》解释,因这些地区“土地温暑,草木早生晚枯”,气候与中原迥异,故需灵活调整节令,这种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正是汉代治理智慧的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变迁,伏日习俗在朝野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汉代伏日最富戏剧性的场景,当属东方朔“拔剑割肉”的典故。据《汉书》记载,伏日赐肉本是宫廷惯例,那日太官丞迟迟未至,东方朔竟自行割肉而去。面对汉武帝的责问,他巧言辩解:“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一番诙谐应对不仅化解危机,更让伏日赐肉成为流传千年的典故,杜甫“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的诗句,便是对此事的隔空致敬。唐代伏日的宫廷赏赐更为精致,《辇下岁时记》载,宰相与学士获赐醝(cuō)汁(一种酒水),京尹、公主则得蜜麨(chǎo)(糖稀)与浆水,君臣共享清凉的图景跃然纸上。宋代更将赐冰制度细化,《岁时杂记》明确“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连装冰的容器都要用黄绢为囊,可见对伏日消暑的重视。
与宫廷的恩赏规制相比,民间伏日则有着不同的讲究,甚至带着几分神秘与世俗的烟火气。讲究“伏闭尽日(整天闭门不出)”。后汉永元六年(94)便有令规定伏日闭门不出,《汉官旧仪》解释因“伏日,厉鬼所行”,这种将消暑与避邪结合的习俗,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而长安富家子弟的消暑方式则极尽奢华,《天宝遗事》记载刘逸、李闲等豪门“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姝间坐”,林间凉棚与美人笑语相映,构成盛唐伏日的鲜活剪影。普通市井百姓的消夏则更接地气,《东京梦华录》描绘北宋汴京的伏日盛景:“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用荷叶包裹的腌鱼)”。冷水浸过的瓜果冰凉沁脾,荷叶的清香裹着腌鱼的咸鲜,搭配着彻夜不息的笙歌笑语,构成了一幅汴京全民消暑的热闹清凉画卷。而寿阳“明义井”的故事更显温情——三伏天路人见此井“喜不可言”,因井水能解酷热,故得名“欢乐井”,寻常水井也成了伏日里最朴实的慰藉。
古人消夏的智慧,在器物与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豪奢奇巧,亦有雅致妙趣。琢冰山:豪奢的清凉艺术最夸张的当属杨氏子弟的“琢冰山”——三伏宴饮时,他们命工匠将大冰雕琢成山,环绕宴席摆放。晶莹剔透的冰山散发出森森寒气,宾客们“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裹着丝绵)”。这种用人工造冰制造清凉的豪奢,连史书都感叹其骄贵。
岁时广记-全三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