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正史的宏大叙事,掌故笔记往往带有第一人称亲历亲闻的视角,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许多不为人知的有趣细节娓娓道来,既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助益,也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回到历史现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
近日,中华书局“民国掌故”系列推出多种新品,其中之一便是辛亥革命元老刘成禺的重磅笔记——《世载堂杂忆全编》。作为近代史上一部知名度较高的掌故笔记,早在1960年,中华书局便出版了由近代史专家钱实甫先生整理的《世载堂杂忆》。那么,该书记载了哪些内容?此次新版本为何叫“全编”呢?
但是,钱实甫整理的《世载堂杂忆》却没有把刘成禺连载于《新闻报》的文章全部收入,而是有所取舍的。一些曾活跃于民国文坛的耆老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受香港《大华》杂志创办人高伯雨的启发,陆丹林先生将他收藏的余稿整理抄录后,于1967年在《大华》杂志连载,共登载10期,标题为《世载堂杂忆续篇》。陆丹林为这部分遗稿撰写了前言,并作注释。
2010年,台湾蔡登山先生将陆丹林《世载堂杂忆续篇》27篇文稿影印,重新排版后补入原书稿之后,成为“全编本”《世载堂杂忆》,由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公司出版。
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了《世载堂杂忆续篇》单行本,内容即《大华》杂志连载的10期文稿。
2022年,三晋出版社推出《世载堂杂忆·世载堂杂忆续编》,列入《民国笔记小说粹编》。
但是,《大华》杂志连载的《世载堂杂忆续篇》并非“遗珠”的全部,也就是说,以上这些版本都未能完整反映刘成禺原作的全貌。据傅德元先生查证,《世载堂杂忆》在《新闻报》刊登的文章中,约有52篇未被收入钱实甫整理的版本,占比约四分之一,且部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被改动。
首先,完全恢复原作原貌。钱实甫先生整理的《世载堂杂忆》与陆丹林先生整理的《世载堂杂忆续篇》对原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动,而此次整理的《世载堂杂忆全编》则从标题至内容,完全恢复该书最初在《新闻报》刊出时的原貌。
其次,恢复连载的顺序。中华书局版《世载堂杂忆》与海豚社版《世载堂杂忆续篇》均完全打乱了该书篇目在《新闻报》刊登的时间顺序,给读者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连贯性带来了一定困扰。此次整理的《世载堂杂忆全编》,将所有篇目严格按照其在《新闻报》刊出的时间先后排列。唯《“洪宪皇帝”的揖让》《读书小识》两篇,刊登时不属《清稗谈屑》,整理时将其后移,俾《清稗谈屑》连载篇目首尾相连,条目清晰。
再次,保留前人的劳动成果。中华书局版《世载堂杂忆》有钱实甫先生加的注释,《世载堂杂忆续篇》大多数篇目后面都附有陆丹林先生所作的注释,此次整理的《世载堂杂忆全编》全部予以保留。钱实甫所加的注释,于每条前皆加以“钱注”为标识;陆丹林所作的注释仍按《世载堂杂忆续篇》的格式附于每篇之后,前面有“隽君注”的标识,方便读者区分和参考。此外,本次整理时增加了不少生僻人名和史实的新注,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容。
第四,保留作者的所有说明。《世载堂杂忆》在《新闻报》连载期间,刘成禺不断收到读者、朋友的来函,或提出新要求,或为其补充史实缺漏,作者也曾从朋友聚会中获取资料线索,甚至直接将别人的文稿整理润色后发表。对此,作者常在篇首加以说明。此次整理时将这些说明文字全部保留,以展现该书创作过程中的背景环节以及该书所凝聚的集体智慧。
《世载堂杂忆全编》从版本源头着手,完整呈现作品原貌,严格遵循文献整理规范,精心审校,旨在为近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内容精准、版本可靠、查阅便捷的权威通行本。无论是探寻历史真相,还是品味掌故趣闻,这部全编本都绝对值得拥有和品读。
实拍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