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媒体报道详细页
《武经七书》名言那么多,为什么选了这七句做书签?
评论人: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8-06 15:54:34
分享
收藏
0
点赞
评论内容:
前段时间推出的《武经七书》(雕口特装版),我们随书附赠了一套虎符书签,一共七枚,对应《武经七书》的七部兵书。
这七句,可不是随便选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虚实》
应变之道的永恒法则
这是孙武对战争本质最精辟的概括之一。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战争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就像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在《孙子兵法》的语境中,孙武强调的是战争中“变”的绝对性——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场环境、后勤补给随时都在变化,高明的将帅必须像水适应地形那样,根据敌情灵活调整策略。
这种“应变之道”构成了中国古典兵学的核心思想。孙武在《虚实篇》中进一步提出“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认为善战者应“避实而击虚”,如同水流向低处那样自然地找到敌人的弱点。历史上,韩信“背水一战”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是根据赵军轻敌的特点灵活用兵;曹操“火烧乌巢”也是抓住袁绍军粮重地守备薄弱的战机,才扭转官渡之战的局势。
在当代社会,这种应变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商业竞争中,市场需求如同“敌情”不断变化,企业若固守陈旧模式必然被淘汰;在个人发展中,职业环境的快速变迁要求我们具备“水无常形”的适应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职业规划。应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像水一样既柔软又坚韧,在变化中把握主动权。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吴子兵法・治兵》
决断之勇的军事哲学
战国名将吴起在《治兵篇》中留下的“用兵之害,犹豫最大”,直指战争中决策者的致命弱点。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挥作战的最大危害,莫过于犹豫不决。吴起曾在魏国创建“魏武卒”这一精锐部队,深知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将领的犹豫会导致士气低落、兵力分散,最终错失胜利机会。
吴起的“决断之勇”建立在充分的战前准备之上。他在《吴子兵法》中强调“先戒为宝”,主张战前要详细了解敌情、地形和己方实力,做到“知己知彼”而后果断行动。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中,吴起面对十倍于己的秦军,没有丝毫犹豫,亲率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步兵五万主动出击,最终以少胜多,正是决断与准备结合的典范。
这句话启示我们:关键时刻的犹豫往往比错误的决断更可怕。在企业战略转型中,领导者若因担心风险而迟迟不行动,可能错失行业变革的窗口期;在个人面临职业选择时,过度权衡利弊导致的拖延,反而会让机会溜走。当然,决断并非鲁莽,而是如吴起所倡导的,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的当机立断,这才是“勇”的真正内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仁本》
忧患意识的深远智慧
天下即使太平,忘记战争准备必然导致危险。《司马法》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但同时更应该警惕“忘战”的危害,主张和平时期更要重视军事训练和国防建设,做到“以战止战”。
这种思想源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教训。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称霸诸侯,却因后期放松武备导致国力衰退;战国末期,赵国因长平之战后疏于国防,最终被秦国所灭。《司马法》的作者深刻认识到,和平与战争并非绝对对立,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平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忘战必危”并非鼓吹战争,而是提醒我们:国家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必须保持必要的国防力量和危机意识。对于国家而言,需要构建现代化国防体系以应对潜在风险;对于个人,“忘战”可以理解为丧失危机意识,在舒适区中放弃成长,最终被时代淘汰。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文明延续的生存智慧。
刑赏不中,则众不畏——《尉缭子・战威》
治众之术的根本原则
刑罚和奖赏如果不恰当,士兵就不会敬畏军纪。尉缭认为,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严明的纪律,而纪律的维持依赖于公平的奖惩机制——该赏不赏会打击士气,当罚不罚会纵容违纪,只有“刑赏中”才能让士兵信服,形成令行禁止的战斗力。
《尉缭子》进一步提出“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的具体原则,强调奖惩必须具有示范性和公正性。历史上,孙武训练吴王宫女时,果断斩杀违反军纪的吴王宠妃,虽看似严苛,却树立了军令的权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既体现了刑罚的严肃性,又以“自贬三级”表明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刑赏中”的典范。
在当代组织管理中,这句话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企业管理中的“刑赏”即奖惩制度,若考核标准不公、奖惩失当,员工必然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团队凝聚力也会瓦解。优秀的管理者懂得“赏当其功,罚当其过”,通过公平的制度让每个成员明确行为边界,激发组织的整体活力。
能柔能刚,其国弥光——《黄石公三略・上略》
刚柔相济的治国智慧
这里的“柔”指怀柔、安抚、体恤民生,“刚”指严明法纪、坚定立场、抵御外侮;整句话的意思是:既能施行怀柔政策,又能坚持原则立场,国家就能日益光明兴盛。与其他兵书侧重战术不同,《三略》更强调战略层面的刚柔平衡,认为单纯的强硬会激化矛盾,一味的软弱会丧失根基。
这种思想在汉代得到充分实践。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秦朝“专任刑罚”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柔政,同时坚持对匈奴的防御政策,刚柔并济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帝虽以“征伐四夷”展现强硬,但晚年颁布《轮台诏》反思穷兵黩武,转向与民休息,才避免了王朝的衰败。
“能柔能刚”的智慧在多个领域显现。国家治理中,既需要依法惩治犯罪的“刚”,也需要保障民生的“柔”;企业管理中,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刚),也要有人文关怀(柔);个人交往中,既需坚守原则底线(刚),也要懂得宽容理解(柔)。刚与柔并非对立,而是如同阴阳相生,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平衡力量。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六韬・武韬・发启》
藏器于身的谋略境界
最高明的智慧看似不显露智慧,最深远的谋略看似没有谋划。《六韬》主张真正的谋略不应追求奇技淫巧,而应顺应规律、潜移默化,如同春风化雨般达到目的,避免因显露锋芒而引起对手的警惕。
历史上,这种“藏谋”的智慧多次发挥奇效。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看似被动防守,实则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消耗蜀军实力,最终拖垮对手;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据时,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最终成就大业。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大谋不谋”的境界——不刻意炫耀谋略,却在无形中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实力不需要刻意张扬。企业发展中,过度暴露战略意图可能引发竞争对手的遏制;个人成长中,急于炫耀能力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阻力。“大智不智”不是愚笨,而是洞悉规律后的从容;“大谋不谋”不是无谋,而是顺应时势的自然而为。
奇正相变,循环无穷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变化之妙的辩证思维
唐代李靖在与唐太宗的军事对话中,提出“奇正相变,循环无穷”的观点,将《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思想发展到新高度。“正”指常规战术、正面进攻,“奇”指非常规战术、侧翼突袭。奇与正可以相互转化,形成无穷无尽的变化。李靖认为,战场上没有永远的“奇”,也没有永远的“正”,高明的将帅能根据战况灵活转换,让敌人难以捉摸。
唐太宗与李靖的军事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先以主力牵制窦建德大军,再派精锐突袭其后方,正奇结合大破敌军;李靖灭东突厥时,既以大军正面压迫,又利用暴风雪发动奇袭,最终生擒颉利可汗。这些战例证明,奇正并非固定模式,而是在动态变化中创造战机。
当代社会,“奇正相变”的思维同样具有价值。在商业竞争中,既需要标准化的产品,也需要创新的营销模式;在艺术创作中,既需遵循传统规范,也需突破常规的灵感。变化是事物的本质,懂得在常规与创新之间灵活转换,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优势。
从《孙子兵法》的应变之道到《李卫公问对》的变化之妙,这些思想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指南,更是对人类竞争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这七句名言如同七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应对复杂世界的智慧坐标系,让我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既能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能灵活应对瞬息的变化。
对《武经七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中华书局直播间进行购买~
武经七书(精)全二册
武经七书(精)全二册
发布时间:2025-06-17
作者:[明]王阳明评注 骈宇...
ISBN号:9787101171891
价格:
¥15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