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很多朋友通过各个渠道,来向我们了解“三全本”《史记》的情况。
我们整理了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点,跟大家来做一个统一的沟通。
“三全本”是什么
“三全本”的全称,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这不是一本书的名称,而是一个丛书系列,由中华书局“三全本”团队首创。
2009年,中华书局“三全本”团队开始精心策划,2010年正式推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第一种——《黄帝内经》。
截至2025年7月,“三全本”已推出162种,没有封口计划,还在持续上新。
“中华经典名著”,圈定了这套书的出版范围——
从中国古代浩瀚的典籍中,遴选各领域的经典著作,包括《史记》《资治通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周易》《黄帝内经》等等。
“全本全注全译”,是指这套书的编写与加工方式。
全本,是指将典籍原文全部录入,不做删节。选择内容最完整、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或善本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择善求真,版本有歧义的,采用通行本。有前人校勘成果的,尽量吸收其正确意见;异文有特殊意义的,在注释中酌情加以说明。
全注,是从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对原文中影响阅读理解的典章制度、人物地名、以及古今异义易产生误解误读的词语做注释,难字标注汉语拼音。还包括必要的串讲,即讲解、评述整个历史事件,引用某种学术观点,点评某个人物的历史地位等;对于重要典籍,汇集古今评论,并有译注者的论定;对于重要的校勘成果,出校记;对于初次全面整理的书稿,重要异文出注。
全译,是指对全文进行白话文翻译,原则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便于理解,适当增补要素。整体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考虑到大段原文、注释、译文带来的阅读体验不太友好,我们对原文一般依通行本或底本划分段落;对一些较长的段落,据文意重新分段。
注释、译文,紧跟此段原文,采取一段一注一译方式,原文一般依通行本划分段落,按所划分段落出注、翻译,如此,可免去注释太多、译文太远、来回翻检之劳。
每一种“三全本”,都在这个基本框架之内运作。
“三全本”《史记》也不例外。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哪家对“十表”如此费尽心力。
但,无论是译注老师,还是参与编辑工作的伙伴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
辛苦,但是太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