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宋朝,总会陷入矛盾的想象:它是《清明上河图》里市井喧嚣的繁华盛世,也是崖山之战后十万军民蹈海的悲情王朝;它创造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却在与辽、金、蒙的对峙中始终气短三分。三百一十九年的赵宋天下,为何会走出这样一条“强干弱枝”却终至“树倒猢狲散”的历史轨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给出了答案。
宋论(精)上下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在石船山的茅屋里,王夫之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与《宋论》。如果说《读通鉴论》是通过点评《资治通鉴》所载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构建起他“势理合一”的历史哲学体系,那么《宋论》则是选取与明末境遇最相似的赵宋王朝,进行的一场深度病理分析。两部著作如同历史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结合,前者观照通史脉络,后者聚焦特定时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论的巅峰之作。王夫之在《宋论》序言中明言:“引宋事以证今病,非为宋悲,为汉悲也。”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源自他亲身经历的国破家亡之痛。当他看到南明小朝廷重蹈南宋偏安覆辙,士大夫们复现“东林党争”式的内耗,不禁在书中发出悲叹——这哪里是在说宋朝,分明是在痛惜大明的命运。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让《宋论》超越了普通的历史评论,成为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政治哲学著作。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