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三全本”《盐铁论》便持续热销,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今年,这部原本冷门的经典更是出现在了两个省份的高考历史试卷中。热点图书也能成为高考关注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盐铁论》
《盐铁论》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国家经济治理的“原始手术记录”。书中清晰呈现了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务实官员与各地“文学贤良”间的激烈交锋:前者主张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国家干预手段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后者则痛陈官营弊端,力主“抑末利而开仁义”,强调不与民争利。一是了解基本经济理念。盐铁,就是盐和铁,在当时就是最基本的生活、生产必需品,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对重要的经济资源加以管理,确保经济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是后世乃至全世界的共识。这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直面“县官作铁器苦恶”“吏数不在,器难得”等具体治理困境的真实决策场景。
洞察政策背后的复杂逻辑与多方博弈
这部经典以罕见的开放性,容纳了经济治理中永恒的两难抉择。桑弘羊们所强调的国家专营对增强国力、应对危机(如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必要性,与贤良文学们担忧的“与民争利”、抑制民间活力之间,构成了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张力。一个政策的制定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凭空而来,它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各方势力角力的结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看到燃烧的导火索,只盯着冰山露出的一角。这也是今日我们在处理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集中与放权等核心议题时,仍需反复权衡的古老智慧。
培养超越立场的综合思辨能力
《盐铁论》的辩论深度触及了经济政策背后伦理价值的冲突。贤良文学所秉持的儒家理念,强调“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其反对盐铁官营的深层逻辑是对“不与民争利”这一政治伦理底线的坚守。桑弘羊的回应则体现了法家式的实用理性,将国家能力与民生保障视为更高目标。无论桑弘羊还是贤良文学都是从自身的立场、利益出发来论辩的,自然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可以站在第三方,以冷静的态度来观察双方论辩时的、固执己见带来的偏颇。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会多方考虑问题,而不是自以为是,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阅读此书,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政策工具,更是支撑这些工具的价值基石,并得以锤炼在纷繁信息中保持独立判断的能力。
汲取连接古今的经典价值
历史是一条长河,经济史也是一条长河。任何时期的经济有其自身特点,也有传承,后世总能或多或少看到前世的影子。我国古代论述经济的书不多,而《盐铁论》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比西方经济学“圣经”《国富论》早了一千八百多年,对后世的经济思想一直产生重要影响,值得一读。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